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文旅新闻>

重温保定优秀红色电影系列综述之一

红色沃土 经典作品的源泉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赵琳时间:2021-06-18 09:51


巍峨狼牙山。  于正万 摄


□本报记者 赵琳


初夏的保定,古莲花池水连叶,叶连天,正待荷花绽放。在1963年上映的经典红色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地下工作者杨晓冬与银环正是在这里会面。

金环银环的扮演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重访古莲花池,谈及影片久演不衰,感慨万千地说:“是因为小说本身就有很好的基础,而且是保定的英雄事迹感染了我!”正如其所言,《野火春风斗古城》不仅在保定拍摄,故事背景也是抗战时期的保定。

从《狼牙山五壮士》到《地道战》,从《小兵张嘎》到《少年英雄王二小》……当影片中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总会在人们心中激荡起强烈的共情与共鸣。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植根于保定这片红色沃土,共同诠释着红色精神在保定的渊源与传承。

这些永恒的经典之作,大多摄制于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此后的几十年里,影响遍及全国,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与经典影像中的时代精神共振。

重温红色电影,在一个个热血沸腾的场景,一段段精彩绝伦的台词,一首首旋律动听的歌曲中,回溯风雷激荡的历史岁月,不难发现,保定深厚的红色底蕴,为红色电影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保定题材也成为红色电影创作的高地。

抗战时期,太行山区是敌后抗战的主战场。1937年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移驻阜平。1938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在阜平正式成立。

条件艰苦,强敌环伺。但伴随着红色激流汇入黄色土壤,掀起汹涌壮阔的狂澜,如同一把尖刀,刺向敌人心脏。

有血有肉的保定儿女,在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是红色电影中难以磨灭的英雄原型。

六月晴空,在阳光和蓝天的映衬下,位于易县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安然矗立,字字苍劲,向人们无声讲述着英雄的壮举。山脚下的五勇士雕像前,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党员,怀着崇敬之情,展开鲜艳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半个多世纪以来,五勇士的故事,家喻户晓。

1941年8月,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扫荡”。为转移群众和掩护主力部队,五勇士纵身一跃,将生命交付给深爱的大好山河。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以身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身负重伤。

1958年上映的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将这一真实故事搬上大银幕,五位英雄的事迹从晋察冀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浴血抗战的中国军人的楷模。

说到取材自保定的抗战故事,地道战是绕不开的话题。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在清苑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熟悉的旋律依旧响在耳畔。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期间,共有8200人次到冉庄参观游览,感受曾经地道战的恢弘场面。

在冀中平原上,许多村庄以地道战的特殊形式,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冉庄正是其中的光辉典范与缩影。

抗日战争期间,冉庄地道配合武工队、野战军战斗过157次,歼敌2100多人,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地道战》,并于1966年元旦上映,至今仍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抗日战争题材影片之一。

从冉庄出发,向东北方向而行,大约80公里外,就是雄安新区白洋淀。曾经的红色沃土,如今正蓝绿交织。这是水上神兵雁翎队战斗过的芦苇荡,是作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纪事》,电影《小兵张嘎》即取材于此。

1961年,雄县人、作家徐光耀以亲历的战争生活创作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发表,1963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徐光耀曾写到:“凡是在白洋淀或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日寇作过英勇奋战并有一定贡献的人,都可在‘张嘎’身上找见自己的影子。”

“白洋淀,风景美,英雄多,人人都是嘎子哥。”正如流传的歌谣里所唱,白洋淀的嘎子哥成为一代影迷心目中最喜爱的少年形象。“张嘎”是雁翎队员们的化身,代表着白洋淀的英雄儿女们。

在太行山脉间,在冀中平原上,在白洋淀深处,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都这般慷慨激昂,催人奋进。无数保定军民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铸成永恒的丰碑。

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出自保定籍作家之笔,以亲历的烽火岁月,描画革命历史风云。

1942年的古城保定,笼罩在硝烟弥漫中。在看不见的战线上,正有人,一手持枪,一手执笔,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擂起战鼓。这一年,保定籍作家李英儒深入日伪军盘踞的保定,以教师身份做掩护,从事地下工作。

这段经历正是其创作《野火春风斗古城》的现实来源。小说中的主人公,地下工作者杨晓冬,可以说正是李英儒的化身。故事发生在1943年冬天敌伪占领下的省城,指的正是保定。

1963年,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映。片中的许多镜头也取自于保定。在黑白胶片里,主人公杨晓冬和战友们的足迹遍及古城内外,古莲花池、西大街、大慈阁……令保定人倍感亲切熟悉。

在抗战烽火中,如李英儒一样,活跃在冀中平原的作家们,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与时代主旋律同频共振。

1914年,作家梁斌出生在蠡县。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在丰富实践中积累了大量鲜活素材。

1957年,三易其稿的《红旗谱》一经问世,就轰动了中国文坛,被茅盾赞誉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书中的人物几乎个个都有生活原型,都是与梁斌同生死、共患难的同学、战友和农民兄弟。

1960年,电影《红旗谱》公映,体现着冀中平原浓烈浑厚的乡土气息,有着令人感奋的“燕赵之风”,成为“十七年”电影的一部力作。

梁斌曾感慨道:“我永远忘不了农民父老在几十年的战斗生活中对我的影响和教育,不能忘记八年民族解放战争中广大农民父老不怕牺牲他们的身家性命,献出了他们的一切,没有他们对我的教育,肯定没有我这个梁斌。”

不仅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信仰的旗帜下,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以赴之,还有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远渡重洋,将个人生死融入中华之魂。

比如每个中国人都很熟悉的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与保定有着深厚的情谊。

1938年,也是6月,白求恩来到晋察冀边区的保定。他辗转于阜平、唐县、涞源、易县、顺平等地,进行战地医疗,以精湛的医术日夜抢救伤员,直至1939年11月,因感染以身殉职。

同在1938年,9月,柯棣华同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保定的抗日前线。1940年,他到唐县的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工作,在战斗中救死扶伤,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12月,因病在前线逝世。

电影《白求恩大夫》《柯棣华大夫》,讲述了他们奔走在唐河两岸,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贡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如今,唐县县城以北两公里的钟鸣山下,白求恩纪念馆与柯棣华纪念馆相对而立。他们的奉献牺牲,铭记在史册里,镌刻在丰碑上,谱写成国际主义的英雄赞歌。

时间流逝,岁月积淀。数不尽的红色电影,已经成为民族基因里抹不去的红色印记。

正是这些红色电影,令保定这片红色沃土上的英雄形象,从历史深处走来,历久弥新,光耀千秋。它们串联起保定的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将红色精神远播到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时刻召唤着我们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