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1-06-25 09:23
□保定日报记者 于建雪
通讯员 刘保杰 田艳军
入夏,走进莲池区西高社区,树木葱郁,道路整洁。
文化长廊上,居民们自编自绘的新二十四孝图,描绘出对孝文化的解读;文化中心里,居民们或挥毫泼墨,挥洒自如,或借助器械,锻炼身体,或读书看报,排队等待义务理发;文体广场上,丝竹悦耳,葫芦丝、太极拳、模特等表演队正在排练……
西高社区隶属莲池区杨庄乡,原来叫西高庄村,有386户、859人。2018年,撤销村委会建制改为社区化管理,现有社区居民710户、2319人。
近年来,西高社区坚持“党建、育民、强村、为民”的发展理念,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深化共建共治共享,实现了“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目标。多年来,社区民事纠纷调解率达到100%、成功率100%,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其中的“西高经验”“育民智慧”成为打造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基层治理样板。
育民——党建引领,文化铺路,社区变学校,居民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人
基层治理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城乡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是“一切为了群众”。
6月9日上午,83岁、满头银发的居民李金荣,通过书法培训微信群召集了几个朋友,大家相约来到社区文化中心5楼练习书法。挥毫泼墨间,“华夏辉煌”四个大字写就,老人的颜体书法笔力遒劲、气韵流畅,丰富的精神世界跃然纸上。
李金荣和老伴林福泉都是退休教师,退休后,两位老人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社区里重新当起了学生。77岁时,李金荣参加了社区里的绘画班、书法班,艺术之路正式开启。后来,在家人陪同下,李金荣还带着她的作品,两次参加西高社区在北京举办的绘画展、书法展。“能去北京参展,以前想都不敢想。跟我一样,许多参展的居民以前都没拿过画笔、毛笔,都是后来在社区学的。”
经过多年发展,西高庄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到2020年,拥有固定资产总值4.5亿元,人均年收入达2.9万元。
经济发展了,怎样让居民精神更富足,怎样为居民提供高质量服务,成了西高庄党总支书记王焕荣思考的重要课题。
“以‘文化育民’为突破口,西高社区开展了大量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王焕荣介绍说,“如何实现文化育民?我们的经验说白了,就是多组织活动。”
坚持组织引领。先后组建“西高艺术团”“西高书院”“教师协会”等50余个群众文化组织,并在2020年成立西高庄文联,将文化组织分散进入文联下属10个协会,把先进的文化融入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组建尚德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多支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参与社会义工活动;成立音乐书画、文化国学、体育健身等微信群,为居民提供全新的学习交流平台……近几年,西高社区先后培养出了各类专业人才270人,成为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
注重活动牵引。为引导居民积极参加学习,开设了军乐班、葫芦丝班、笛子班、模特班等50多门专业课程,聘请专业老师授课;开展“人人上讲堂”活动,每周五晚上组织居民在社区培育中心讲授知识、交流体会,目前已有4000多人次上台宣讲,受教育群众达22万人次;开展“书香家庭”“最美西高人”“平民英雄”“好母亲好儿媳”等评选活动,培树良好道德风尚;开展“农民运动会”、拍摄“我爱我家”家庭系列电视专题片、举办“成人礼”活动、编写《西高庄村志》等系列文化丛书……男女老少都是活动主体,广泛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加强设施保障。投资600万元建起设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投资1600多万元,对原有的锅炉房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建成总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的莲池文化中心,集居家养老服务、文史馆、兴趣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建起5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为居民提供娱乐健身场所……公共文化服务场地和设施设备齐全,居民对公共综合文化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育民,提升精神面貌,育民,通往美好未来。西高社区将社区变成学校——天天有夜校,人人上讲堂,家家拍录像,幸福西高庄。这几句顺口溜,是这所学校的生动写照。
用活动团结人,用活动提升人,用活动教育人,寓教于乐,居民参与,做到“人人有绝活、个个能登台”,形成西高社区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也为社区治理打下牢固根基。
安民——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生活,基层才能实现真正的善治
基层治理的核心是组织群众自治。清官难断家务事,社区治理中的大量事务只有多让群众参与,才更容易收到成效;只有把基层群众动员起来,让大家自己动手建设美好生活,基层才能实现真正的善治。
6月4日6时许,西高社区网格员王倩走出家门,开始清扫楼道、擦拭楼梯扶手……同王倩一样,当天西高社区约有600多名网格员参与清扫活动,一些网格员早上没时间,就利用头天晚上时间打扫。“我担任卫生网格员一年多了,每天负责打扫门前、楼道及相关区域,每周五社区会大扫除。这一年多来,社区比之前请保洁员时还要整洁干净。”
“开展这次改革,就是想把疫情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社区管理服务要求,通过住户‘自扫门前雪’的方式,培养居民尤其是青少年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公共意识,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环境治理理念,取代旧的单一由保洁员提供服务的治理理念,进一步提升居民整体素质。”王焕荣说。
着眼“安民”课题,西高社区延伸触角,不断完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区治理体系。
网格管理。为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西高庄党总支探索基层治理新途径,通过党员带头、居民自荐的方式,由社区干部、单元长和全体住户担任社区治理网格长、网格管理员、网格员。成立楼道自管小组,定期开展楼道清洁等活动,动员居民参与,社会组织协助,深化网格管理,开展楼道微自治,形成“户户参与,人人有责”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群防群治。加强治安队伍建设,把社区分成南、北两大片区,各设一名片长;每座居民楼设1名楼长,每单元设1名单元长和1名安全员。组建了多支巡防队伍,构建严密的网格化治安体系。唱响“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治安员,既保护自己,也保护美丽家园”的口号,先后组建妇女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爱心基金会等17个群众性组织,调解矛盾、维护安全,构筑起遍布社区、全天候、全领域的群众维稳网络。
安防到家。建立集安全监控、便民服务、警情处置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综治安全防控服务站”,实施安防到家工程,为居民家中安装“暴力侵入”“天然气泄漏”等报警系统。同时,为每个老人和孩子配备报警卡,老人突发疾病、孩子发生意外,实现一键报警、立即解决,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安全级别。
惠民——用制度创新积蓄内生动力,高质量的社区治理才能够持久
基层治理的重点是提高治理能力。只有坚持制度创新,基层治理能力提高了,高质量的社区治理才能够持久。
近日,西高社区83岁的贾希文老人和老伴像平时一样,一起赶往社区食堂就餐。自3月29日试营业以来,西高社区食堂受到居民热烈欢迎,每天前来就餐的老人络绎不绝。
“西高社区食堂是服务社区居家老人的一项新举措,旨在做好社区公益,不对外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西高庄党总支副书记赵兰瑞介绍说,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30多人。由于他们的子女多是双职工,中午时间有限,老人们如何就餐成为子女们最牵挂的问题。为满足老人们的用餐需求,社区引入河北小放牛餐饮连锁企业,成立社区食堂,采取定点膳食、现场制作方式,服务社区居家老人用餐。
“这里的饭菜每天都不带重样的,在家门口就能吃到饭店里的招牌菜,实在太方便啦。食堂虽然不大,但我们每天吃到的都是晚年生活的浓浓幸福味。”提及社区食堂,贾希文老两口和同桌就餐的刘桂兰大妈乐得合不拢嘴。
着眼“惠民”课题,西高社区用“点”的突破带动“面”的盘活,用制度性创新积蓄内生动力,用精细管理打造高品质生活,“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从字面真真正正落到了实处。
实行退休制度。男60岁、女55岁,并随着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调整退休费的发放额度,目前退休村民最高每月可领取5000元的退休费。定期为村民开展免费体检和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并为每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今年百岁老人张文岐每月可领取5000元的退休金,他自豪地说:“我比国家干部拿的还多呢!社区给予我们的各种服务细致深入,我以是西高人而自豪……”
健全帮扶机制。每年为老年人免费体检一次;凡入住老年护理院的老年人,每月补助300元的入住费;村民办丧事,只要支持采用丧事简办措施的,给予2万元的丧葬补贴;成立爱心救助基金,救助困难村民等。
完善奖励机制。每年按年龄段分期分批组织村民外出旅游4次;积极同相关部门协调,为适龄村民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行全民教育补贴,利用“积分制”对全体村民学习情况进行衡量,每年用于教育的补贴累计达200多万元……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探索的排头兵,“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佐证着西高人的幸福生活。
“一条弯弯的小河从村中流淌,一排排拂堤杨柳摆舞又歌唱,一幢幢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碧绿的草坪倾吐芬芳。你看这美丽的小村庄,是我可爱的家乡……”西高人自己作词谱曲,对社区治理做最长情的告白。
■记者手记
“当家人”很关键
□保定日报记者于建雪
不少参观过西高社区的人,常丢下这样一句话:“社区这么好,全靠村集体有钱啊!”
是啊,如今,西高庄村拥有固定资产总值4.5亿元,人均年收入达2.9万元。一般村庄社区很难望其项背。
殊不知,以前的西高庄村也很穷,村民靠种地卖菜为生,人均耕地不足0.1亩,人均年收入仅几百元,而且外欠债10多万元。但西高人“党建、育民、强村、为民”发展理念却恰恰兴于“微时”。
从会计培训班到农民高中班;从把村委会办公大楼腾出来改建成“超达双语幼儿园”到实行全民教育补贴;从投资600万元建起设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到投资1600多万元建成莲池文化中心;从建起5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到投资1200万元为多层住宅楼安装电梯……西高庄人“党建、育民、强村、为民”的脚步从未停歇,常态育民与经济腾飞相依相携、与时俱进。
王焕荣坚信,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只要跟着党的政策走,就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实现这个朴素的想法,王焕荣铁血丹心30余年。她说,“在这个岗位上,从来就没有轻松过。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下功夫干成事。只要没有私心,只要对老百姓有利,你就做,智慧和潜能都从这里来。”
“当家人”有这样的见识、气度、担当,西高庄怎会不腾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王焕荣形容时间是金子,村干部们每天都在创业、每天都在打基础、每天都在考场。这样的“当家人”、这样的队伍,10届了,初心未改。
走过稚嫩,迈入成熟,王焕荣希望“让每位村民有尊严、让每位村民都快乐”。前几天,一位村民给王焕荣打电话,第一句是“我喝了点酒”,第二句是“为什么不让我当网格员?”放下电话,王焕荣立即了解情况,并叮嘱干部们一定尊重、满足村民管理社区的想法,争取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
社区治理,难点在哪?说白了,难点就在“一把手”、“当家人”,成不成;难点就在观念,成不成。
成不成,得看你学不学。王焕荣是教师出身,热爱学习。这么多年,学会计、学法律、学经济、学管理,跑项目之余,但凡有点时间,都和村民一起与时俱进。
育民,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西高庄之路,也并非遥不可及。当务之急是对标对表,赶紧学起来,赶紧组织起来。
想干事,一步一个脚印,把事情摆布开,就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