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背后,是无上的光荣,是永远的铭记。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陈喜珠回忆起自己参加志愿军的情景时,眼神依旧坚定——

“为国而战, 是我一生的骄傲!”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1-07-01 09:07

本报讯(记者霍若雯 通讯员魏宇彤)“陈爷爷,您今天可真精神啊!”6月24日,在竞秀区省建社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现场,记者见到了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有着65年党龄老党员陈喜珠。老人今年86岁,几句寒暄过后便向记者讲述起那段不平凡的战争往事。

1935年11月,陈喜珠出生于清苑县张登村(旧称黑风口)。1951年3月,陈喜珠考入石家庄军校。同年8月,他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当时部队一来我们村招兵,我毫不犹豫就报名参军了。现在想想,为国而战,是我一生的骄傲!”

1951年10月,陈喜珠所在的部队横跨鸭绿江。白天为了防止暴露多处于隐蔽休息中,部队只能在晚上赶路。一连走了五个晚上的山路,他们才来到朝鲜境内。按照要求,陈喜珠所在的二十三兵团101师负责在平壤北边修建机场。但施工没有任何的设备和机器,完全依靠战士们手里的铁锹。

“当时我们白天和晚上都动手修,每天三班倒,一直到第二年的冬天,才终于修出一条长2300米、宽50米、深1米的跑道。”陈喜珠老人眼泛泪花,感触颇多,“战士们干活非常辛苦,衣着简陋、饥肠辘辘,当时没有饭和蔬菜,只能吃从中国带去的炒米和馒头干,没有菜就用水冲大粒盐代替蔬菜。”

“修建飞机场主要是为了让我国的飞机可以在中途装弹药,再去前线和敌人交锋。那时候,美国人的飞机时不时来轰炸我们,有一次一个晚上他们就扔了一千多枚炸弹,刚修好的一截跑道被炸坏了,只能又重新开始修。”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冒着无数次飞机大炮的轰炸,穿越死亡屏障同敌人作战。

作为文艺宣传队的一员,陈喜珠白天参与飞机场的修建,晚上为战士们演出,“白天战士们劳累了一天,晚上要给他们鼓鼓劲儿,我们几个文艺兵就负责活跃气氛,这样战士们才更有力量。”

1952年秋天,陈喜珠回国后在部队搞文艺宣传工作,帮助战士们学习文化知识。1955年初,他转业到了保定。1956年6月,陈喜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不断发挥着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

每每和子孙讲起抗美援朝的这段战争经历,陈喜珠老人总会说:“我是一名军人,为国而战是我的光荣;我是一名党员,就要永远跟党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