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1-07-21 10:49
□本报记者 齐雪冬 耿静
河北保定,广东新丰。打开中国地图,这两个地点似乎没什么关联,但在精神的维度上,却可以画出一个“同心圆”。这个圆心,正是89年前在保定以身殉国的烈士李任予(李之道)。
1932年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把高蠡暴动主要组织者之一的李任予提出牢房,押往保定城外小西门刑场。李任予被推下刑车后,他昂首挺胸,在“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的高呼声中被敌人杀害,殁年仅有29岁。
在高阳县北辛庄村南的高蠡暴动纪念馆内,黎亚克(李任予)的名字赫然铭记在高蠡暴动英雄谱上。“我受刑很重,指甲都被拔掉,十指溃烂,但我的口中只有三个字‘不知道’。”这是他入狱后,偷偷给河北省委传出的一张纸条上的内容。
红色的脉搏,跳动在中原大地。历经百年,仍然强劲有力。李任予,这个名字今天鲜被提及,但在有些人心里,却从未忘记。
曾参加“古田会议”,排名在毛泽东、朱德、陈毅之后
1903年,李任予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丰城镇城东村车田围一个农民家庭,乳名亚桥,辈名济道,家中兄妹5人。
家境贫寒,年少失母的李任予,幸运地得到舅舅和好友资助,先后就读韶关开明中学和广州甲种工业专科学校。学习期间,李任予耳闻目睹帝国主义列强对劳苦人民的镇压以及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无比的愤慨使他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逐渐踏上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先后参加广州起义、闽西平和暴动,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由毛泽东主持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曙光小学(原廖氏宗祠)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李任予作为120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大会,并被选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由11人组成的前敌委员会中,李任予排名在毛泽东、朱德、陈毅之后,列第四位。
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11月,李任予受党中央派遣,化名李德山来到北平(今北京),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长。到任后,他随即投入到恢复整顿党组织、领导北平各界反蒋抗日斗争之中。为发展北方地区武装斗争,1932年5月,中共河北省委任命李任予为中共保属特委书记。
开展二师护校斗争,扩大共产党政治影响
九一八事变和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保定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反蒋抗日斗争风起云涌,国民党当局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在保定城乡残酷镇压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李任予化名黎亚克(又名李之道)刚到保定,就遇到国民党镇压省立第二师范(简称二师)学校的革命活动。
李任予针对这一情况,决定在二师开展护校学潮斗争。在校内以党组织为核心建立护校斗争委员会,在保属特委领导下,全体护校同学坚持斗争,粉碎了敌人武装包围、经济封锁等阴谋,同武装敌人对峙了半个多月。
1932年7月6日清晨,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当局推倒校墙,砸开校门,对手无寸铁的护校学生格杀追打,制造了震惊华北的“七六”惨案。惨案发生后,李任予一方面组织校外党团组织和进步学生揭露反动当局的暴行,抚恤受难战友的家属,另一方面向中共河北省委汇报惨案情况。中共河北省委为弘扬二师学生抗日爱国的革命斗争精神,号召全省工农兵学商各界人民团结一致,迅速掀起反对国民党残杀爱国学生的热潮。
二师学生的抗日救国护校斗争虽然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镇压,但却唤醒了全省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热情,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蒋介石口中的“大人物”,组织策划高蠡暴动
在《高蠡风骨文存》系列丛书中提到,1932年7月下旬,李任予参加中共河北省委全会和县委联席会议。会议通过了“在河北发动游击战争,创造新的苏维埃区域”的决议。李任予返回保定,立即召集党团特委成员,传达党中央和省委会议精神。根据保属各县情况,决定在高阳、蠡县一带发动农民暴动。
1932年8月27日的一声枪响,保定东南区高阳、蠡县一带1000多位贫苦农民举起了刀枪。高蠡暴动在国民党核心统治区爆发,震动全国。蒋介石判断:“共产党一定有大人物到了北方。”
然而,在敌人的疯狂反扑下高蠡暴动于9月初失败。消息传到保定,李任予不顾敌人搜捕,强忍悲痛继续指挥战斗。他一面派人秘密到暴动地区,做好烈士安葬和家属的安置;一面组织保定及周边各县党团组织做好暴动失散人员的安顿工作,并亲自督促检查党的保密工作,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待机再行暴动。
1932年9月30日下午,李任予按约定时间,到保定青年会馆阅报室与一位同志商议转移特委油印机、誉写板等物时,由于叛徒出卖,被事先埋伏在阅览室的特务逮捕。
小西门外遭毒手,碧血丹心照千秋
李任予被捕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如获至宝,昼夜审讯,企图从他口中获得保定地区党组织、河北省及北平市委最高领导人的情况。但是,轮番审问下来,得到的只有“来保定寻找朋友,其他一概不知”一句话。
在高蠡暴动纪念馆馆长边振江手中,珍藏着一本名叫《革命烈士李任予》的红色图书。书中写到,敌人对李任予施以鞭打、火烫、压杠子、灌凉水、手指钉竹签等酷刑,企图迫使其屈服。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和品质。
李任予被捕后,中共河北省委和北平市委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积极展开营救,并通过冯玉祥、蔡廷锴等有声望的高级将领面见蒋介石力保。但,蒋均以“李之道(李任予)是中共保属特委书记,组织领导高蠡暴动有据”而拒绝通融。
1932年11月27日一早,敌人秘密把李任予提出牢房,押往保定城外小西门刑场。被推下刑车后,李任予昂首挺胸,高呼“共产党万岁”,敌人慌乱中开枪,英雄的鲜血瞬间染红了大地……
1946年初,高阳县委、县政府、县议会、工会、农会、青会、妇会为高蠡暴动殉难者立碑,革命烈士李知道(李任予化名李之道的音名)的英名被刻在十七革命烈士墓前的石碑上。由于使用化名较多,在李任予牺牲60年后,其家乡人才得知他早已血洒华北大地。2000年5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李任予为革命烈士。2002年4月,新丰县人民政府将县城南门塘文化广场命名为“任予广场”,并修建李任予烈士塑像供人们瞻仰。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当年李任予烈士化血为碧的小西门外就义地,如今早已建成了保定市人民体育场。如果不是向老保定李松欣请教,不要说李任予牺牲在哪儿,就连“小西门”也不知在何处了。
夏日的裕华路,车来车往,花繁树茂。干净平整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楼房,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岁月静好的商圈民居图。今天的保定,高擎“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品质生活之城”大旗,戮力同心,锐意进取,处处呈现一派革旧图新的勃勃生机。而这,不正是烈士李任予心中所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