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文旅新闻>

一把唢呐,一腔热爱,徐水区“00后”农村小伙,少年有志,传承非遗,以全国第一的专业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

张思远:唢呐“吹”进顶级音乐殿堂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孟趁景 赵志敏时间:2021-08-03 09:01

□保定日报记者 孟趁景 赵志敏

“从小受家庭的熏陶,我一直喜爱唢呐,开始只是当做爱好,后来偶然听到唢呐名家的一曲《百鸟朝凤》,深受震撼,在老师、学校及家人的鼓励与帮助下,慢慢走上了专业的道路。能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我很开心。”7月19日,收到录取通知书的19岁小伙张思远,难掩喜悦之情。

张思远,徐水区迁民庄小学第一批民乐团学员,他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又沉淀着冷静的气质。因为喜欢而坚持,因为坚持而成功,用一把唢呐“吹”出未来,他用坚持、拼搏和汗水浇灌了青春之花。

全国第一 来之不易

张思远出生在保定市徐水区迁民庄村的一个民乐世家,爷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唢呐非遗传承人。受家庭熏陶,张思远从小便跟随爷爷在村里演出。据张思远的父亲张东悦介绍,孩子从小就有天赋,谱子看几遍就能学会,但是一开始家里人并没有计划让他走专业的道路。于是,凭着对唢呐的特殊感情,张思远默默地将唢呐当做爱好,以及学习繁重时的减压方式。

张思远真正专业系统地学习唢呐,是从迁民庄小学的民乐团开始的。

当时,迁民庄小学校长李华邀请村里的非遗传承人在学校成立了民乐团,免费教孩子们练习唢呐、管子、笙、古筝、阮等器乐。民乐团中,张思远是最积极、最出色的一个。“思远比一般孩子老成,真拿吹唢呐当回事来练,付得了辛苦。”器乐老师王旭军说,“当时练习时,只要鼓点一起,他的状态立马就来了。”

知易行难。台上的一刻精彩,是张思远台下无数次练习的结果。看孩子实在喜爱,家人和老师开始支持他走专业道路。于是,利用周末时间到石家庄拜名师武亚辉,深入学习、系统培训,利用课余时间保证文化课程,张思远开启了用汗水浇灌的奋斗之程。

学唢呐的过程枯燥、乏味,可每天他定会保证至少8小时的训练,嘴角吹得发麻、起泡,也始终咬牙坚持;不能耽误文化课,就晚上学到十二点……随着技艺越来越纯熟,张思远多次登上河北少儿春晚、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并在全国以及省、市比赛中获奖。进入综合高中后,学业越来越紧张,他亦从未放弃练习,抽出时间参加紧急封闭训练。今年,张思远凭拿手曲目《六字开门》《怀乡曲》惊艳评委,以唢呐专业全国第一的成绩,圆梦中国音乐顶级殿堂——中国音乐学院。

父亲张东悦说,中国音乐学院唢呐专业在全国仅招收2人。

能在全国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张思远是幸运的,亦是值得的。

文化沃土 成就梦想

除了个人努力,作为徐水区中小学众多社团孩子中的一个缩影,张思远的幸运,也离不开徐水区教体局以社团激活校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多元育人的有效措施和积极努力,离不开迁民庄小学这片立足发展民乐、传承传统文化的沃土的培养。

目前徐水区共组建中小学社团300余个,多所学校在全国、省、市演出中荣获大奖,4所学校被评为体育特色项目学校,4所学校被评为国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东史端南北里小学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传承学校”,史各庄小学的武术社团、南北里小学舞狮社团、迁民庄小学和大马各庄小学的民乐社团等,在接力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培养着新生力量, 成为徐水校园特色文化的靓丽名片。

多措并举筑起乡村孩子的艺术梦想,徐水区在全区14个乡镇成立了乡镇少年宫,拿出专项资金在91所小学开展免费课后托管服务,招聘数十名专业艺术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迁民庄小学校长李华说,自己从上师范时就有一个情怀——引导农村孩子全面发展,增加他们的自信和未来竞争力。如今,赶上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好时代,赶上区里支持,能在挑起传承传统文化重任的同时,发掘培养更多的优秀民乐人才,是责任也是幸运。

艺术筑起梦想,素质教育成就梦想。如今,张思远正在利用假期时间,为步入中国音乐学院做着积极准备。当张思远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进顶级音乐殿堂,开启人生新的征程,相信会有更多像他一样的孩子,蓬勃蓄势,从徐水走向全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