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杂交后进行七八代自交,再经有关部门3至5年的第三方试验,综合达标后一个小麦新品种才得以诞生

农业“芯片”,一粒麦种十年磨一剑

编 者 按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2-06-10 08:45

◀杨学举教授讲述挑选育种材料注意事项。   葛淑霞  摄
▲杨学举教授精心挑选出的育种材料。       葛淑霞  摄

“仓廪实,天下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种、藏粮于民,守好管好“天下粮仓”,在夏收来临时之际,本报推出“端稳粮食安全‘饭碗’”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保定日报记者 葛淑霞 杨洪光

通  讯  员 时爱民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百姓的饭碗。记者通过实地采访河北农大教授和高碑店市资深种业专家,才深知每一粒种子的来之不易,深切体会到种业工作者的严谨与艰辛。

一个小麦新品种培育需要10年以上,百里挑一

芒种,又名“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水稻插秧与北方小麦成熟之时。6月6日,烈日炎炎,河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创新团队负责人杨学举教授和张树华研究员,正顶着烈日在学校农场进行小麦新品系的培育。

只见两位专家头戴草帽,手拿木尺、登记册,将符合条件的优良麦穗一一挑出,系上挂有编号的绳结。“趁这几天叶片还是绿的,选没有叶病、株高在65-70公分、顶部不尖头、底部不缺粒的麦穗作为下一代培育材料,优中选优,这是F4代。”杨教授介绍,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需要10年以上时间。“定好目标先选适宜亲本杂交,然后进行七八代自交,中间结合分子技术选优,完成基因重组和遗传稳定。从遗传学讲,小麦每自交一代,染色体经过分离重组,纯合率提高50%,七八代后小麦主要性状基本稳定,然后提交到省级或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3-5年第三方试验,各项规定指标达标,审定后颁发证书,这才叫一个新品种的诞生。”

一个常规小麦新品种的诞生,真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百里挑一啊!

高产优质节水,我国小麦育种水平国际领先

河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历史长、基础好,代代相传。从1998年开始,20多年来,杨教授带领团队经过不懈努力,付出大量心血汗水培育出16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或河北省审定。2008、2009年审定的高产稳产、节水抗病新品种“河农6425、河农6049”,已经在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推广了十四五年,比一般品种增产5%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种业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优质小麦的优势产区。杨教授说,我省小麦播种总面积3300多万亩,位列全国第五,平均亩产430多公斤,高于全国小麦平均400公斤的亩产量,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河南、山东。因我省水资源严重短缺,经过改良的小麦新品种抗旱节水性能强,过去春季灌溉四五次,现在只需要一两次,每亩节水100多立方米,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一年两地三代,加速小麦繁育技术

6月7日,高碑店市乔刘凡村170亩的试验田里,麦浪翻滚。从事小麦、玉米育种30余载而不辍、享誉农学界的农民育种专家祖茂堂,正在仔细观察着每一畦每一株小麦。

作为一家种子公司的负责人,祖茂堂担负着育种、繁种、质量检测等多项任务。“这里有杂交组合110个,初比品系1400多个,高比品系120多个。”他一心专注培育新品种,对田里的每一株小麦了然于心。“去年秋涝,以至于秋播晚了时日,出现的弱苗较往年增多,但是经过科学护理,弱苗转壮,今年还是获得了丰收。”目前,祖茂堂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中麦122、科茂53、科茂60、科茂63在我省大面积推广,其中科茂53达到亩产613公斤。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加速育种过程,年近七旬的祖茂堂每年带着麦苗乘机到海南,摸索出了冬小麦一年两地三代繁育技术。“再过几天小麦收获后,通过化学药物处理打破小麦种子休眠期,在培养箱培育35天后移栽,利用遮阳设置等创造适合小麦生长的环境,精心管理,10月份收获,前后用时约100天,完成第一代(F1)育种。一代种子经过充分晾晒,再次进行化学药物处理打破小麦种子休眠期,到涞源县育苗一个多月,挖苗后当日带着麦苗连夜乘机到海南,第二天栽种在我们海南的育种基地里,两个月后就可以收获,完成第二代(F2)育种。二代种子带回高碑店再进行播种,次年6月25日左右就可收获第三代(F3)种子了。”说起育种心得,祖茂堂滔滔不绝,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力量。

据杨学举教授介绍,目前,小麦新品育种除了传统的技术,我国正在向现代化生物育种技术迈进。一批批一代代种业工作者,为了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默默地付出着。

■相关链接

据资料显示,1952年,我国小麦播种3.717亿亩,平均亩产48.8公斤,总产量为0.18亿吨;1991年,我国小麦种植4.6422亿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到2008年,播种面积降到了3.5426亿亩,目前已基本稳定在3.6亿亩左右的水平,比1952年的3.717亿亩,还少1000多万亩。但随着良种培育、推广及栽培管理水平节节攀高,我国小麦总收成近10年来保持了连年增收的态势。2008年,我国小麦平均亩产达到317.5公斤,总产量1.1246亿吨,分别是1952年的6.5倍、6.2倍。2019年小麦平均亩产为365公斤,总产量是1.3359亿吨,不但稳固保持着世界第一大小麦生产国的地位,亩产量也居世界前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