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2-06-21 08:44
□保定日报记者 刘 芳
通 讯 员 张 辉
一边是做不过来的订单,一边是堆放在走廊里的新设备。源汉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梁翰庭这些日子一直特别忙。从2020年企业建成投产,到现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企业的销售收入持续增长。扩大产能迫在眉睫。
高新区管委会了解到这一情况,为企业破解瓶颈。27亩建设用地成功拍得,建设周期至少需要一年半。很快,管委会又将可以拎包入驻的厂房以免租的形式,送到企业手中。
这类支持,对源汉升而言,早就不是第一次。
2020年,医疗耗材销售商梁翰庭看准市场,果断办厂,从事新材料的生产研发。“过去年销售收入也就数百万元,投入了1300多万元购置设备和原材料后,企业真是没钱。”梁翰庭说,当时高新区就给企业提供了1352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和厂房,并且免除三年租金约120多万元。这一举措,让企业顺利投产,当年仅用三个月就完成了2000多万元的订单。
疫情这两年,看着每天产生大量的医疗废弃物,梁翰庭将目光对准聚乳酸可降解材料。由于有了政府的支持,企业顺利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成立了重点工程实验室,开始进行新材料的研发。对于研发经费,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让企业降低试错成本,坚定创新之路。
2021年,企业销售收入近8000万元。然而年末,由于回款慢,资金周转再次面临问题。这时,税费缓缴政策又像及时雨,让企业将缓缴的170多万元税款及时用于购置原材料。
今年第一季度,企业按期缴纳税款,同时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2万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奖励20万元,省专精特新企业奖励20万元……
还有一次,政府部门参观,发现企业错过了技改服务奖励的申报,马上收集材料,破格申请了5万元奖金。”谈起一年多来,高新区管委会对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梁翰庭滔滔不绝。
若说精准服务是企业发展的及时雨,那么政策杠杆就是企业成长的护身符。
在河北同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碳化硅单晶衬底经过最后一道检测工艺后,装箱运往全国各地。2019年,公司的检测平台建成投运,结束了这一工艺依赖外包历史。这一检测平台的建设,有赖于保定市和高新区两级的专项科技资金补贴。
2019年前,同光没有自己的检测平台,碳化硅单晶衬底的检测依赖于购买第三方的服务。这一过程不仅周期长,成本高,也是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障碍。政府的科技专项资金补贴加上企业自筹实现了检测平台的顺利投运,也让企业赶上了国家5G建设的历史机遇。2020年,企业年销售收入增长十几倍。 发展是企业的要务,人才是发展的动能。
日前,河北三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就干细胞临床应用与技术研究签署合作协议。这次签约,是企业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的专家背书,也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高段位起步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强势开局。无独有偶,今年1月,保定诺未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揭牌,并得到建站补贴30万元。企业负责人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设立为公司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了更好的机遇,能够带动公司科研水平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让科研成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受益于政府部门的人才政策,4年来,高新区共奖励博士及硕士工作津贴78人次,约474万元。通过院士智力引进鼓励支持企业和专家及其科研团队在决策咨询、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培养人才等方面开展合作。近年来,包括诺未科技有限公司、华仿科技有限公司、三臧生物有限公司、毅格通信有限公司等企业共柔性引才29人。此外,特聘6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服务高新区企业,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普惠性的科技创新奖励浸润着创新创业的热土,定制化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突破瓶颈,精准多元的政策杠杆让更多的企业在各自的领域成为翘楚。在这里,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热度,还有企业稳健向前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