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2-06-22 08:50
保定晚报讯(记者葛淑霞 通讯员时爱民)6月21日清晨,高碑店市南辛庄村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里,一群“麦客”挥舞镰刀,收割正忙。这种几十年前的传统收割方式与当今遍地大型联合收割机轰轰隆隆的场面相比,不仅显得十分稀罕别样,还能勾起上年纪人的儿时记忆。
这群挥镰人可不是一般的劳动者,他们是高碑店市育种专家祖茂堂的科研团队以及附近村庄的农民种田能手。收割方式虽然传统老旧,但是这麦田里的小麦可与普通麦田里的不一样。30多亩地大大小小方块状培育着100多个品系20多个新品种,小面积的地块还不到1平方米。这里培育的都是珍贵的小麦种质资源,是当之无愧的农业“芯片”。
过去传统收割小麦时,镰刀要贴近地面留下很低的麦茬,收获的麦子先打捆放置田间地头,再集中经过脱粒和磨面等环节,最终走上人们的餐桌。而在这试验基地里,“麦客”们挥镰只取麦穗,而收割下来的麦穗要装入用精密透气纱网做成的袋子里,然后装车运走。脱粒后还要称重、装入钵瓶观察和测定品质,最终来决定其是继续试验还是被淘汰。如果鉴定继续实验,它将在今年10月份“坐”上飞机去海南,担当加代育种新任务。可见同是镰刀收获,一种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名词,一种却是农业“芯片”的细心呵护。
“由于这些小麦品系之间距离短、离得近,为了保证纯度、防止混杂,才采用了这种镰刀单独收获的方式,从而能够保证宝贵的种子资源留下来,为继续参加试验做好准备。”祖茂堂揭开镰刀收割的谜底。他说,其实在收割之前,他们已经对一垄垄的小麦认真排查,进行了提质收杂工作,彻底清除田间杂株、杂草、杂穗等,以保证小麦良种纯度。
年过七旬的祖茂堂,一直以这种收获方式从事小麦育种工作。30多年来,他一心专注培育小麦、玉米新品种,担负着育种、繁种、质量检测等多项任务。目前,他带领科研团队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节水小麦优良品种——中麦122、科茂53、科茂60、科茂63,在全省累计推广面积达200多万亩。其中科茂53达到亩产613公斤。
据了解,高碑店市作为产粮大县,小麦播种面积保持在33.9万亩,尽管去年受秋涝影响,导致小麦大面积晚播,但在群众和该市农技人员的齐心协力下,积极做好各项田间管理,今年小麦长势良好,夏粮喜获丰收。
祖茂堂说:“今年的丰收,见证了我们有能力通过科技稳住中国饭碗。” (本文图片时爱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