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市政协十四届五次常委会议专题议政会议发言

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聚力助推绽放新颜值

保定金能新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长、少数民族界委员杨华: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2-07-09 05:54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促进数字开放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受疫情影响,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出口竞争力下降,面临前所未有压力。我市能源型企业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坚持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科学谋划布局,在困境中聚焦创新转型,积极开发新能源业务,有效缓解了企业压力。

但能源型企业在创新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一是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弱,原创性成果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足。二是企业对于推进数字化转型缺乏全面规划和系统性安排,能源全产业链与数字平台未能实现深度融合。三是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引导企业员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企业生态文化系统方面缺乏力度。市委书记党晓龙指出,“企业强则保定强,年轻一代企业家兴则保定兴。”本人作为一名年轻的少数民族委员和民营企业负责人,有责任、有信心带领公司抢抓保定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公司转型与竞争力升级。为此,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聚焦科技软实力,在坚守实业上有所作为。一是集合精锐力量开展关键技术科技攻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合作,主动布局和吸纳整合先进创新资源。三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交流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

(二)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数字保定建设上有所作为。一是找准企业定位和目标需求,加强数字化统筹协调和战略规划,做好顶层架构和路线图设计。二是重视对数据资产的梳理、分类、采集、存储和应用,提升数据资产价值。三是推进数字化平台与各种资源的集成,加强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推进平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四是加强对高端技术人员的培养,为数字化转型奠定队伍基础。

(三)聚焦企业生态文化系统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所作为。一是发挥企业生态文化系统的收敛效应。深入宣传绿色低碳共享、“碳排放”等理念,形成企业共识,完善企业文化生态系统建设。二是发挥企业生态文化系统的辐射效应。通过各种载体和平台加强对外宣传,实现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成果全民共享。三是发挥企业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效应。努力践行市委召开的80名青年企业家座谈会会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合少数民族产业、企业优势,发挥引领示范效应。

市检察院专职委员、中共界委员田文利:

加强改进物业管理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市委提出把提升软实力作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的基础“细胞”,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必须高标准建设好、管理好。

全市目前有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小区1427个,物业服务企业723家。目前全市城市更新工作如火如荼,农村变小区、村民成业主后,加强和改进物业管理十分必要。市检察院以徐水区为试点,开展物业监督管理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通过采取“现场调查+问卷调研+收集举报”调查方式,发现住宅小区存在高空抛(坠)物、消防安全、私搭乱建、窨井盖缺损以及二次供水等五大类25小项安全隐患问题290余处,涉及住建、发改、市场监管、城区办、综合执法、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大队)以及公安等七部门。主要问题: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但居民法治意识培养相对滞后,部分居民存在遇到问题就吵,解决问题靠闹的不良思维,成为小区管理中各种矛盾问题频发的根源;物业管理企业增多,但部分物业人员不专业不正规的问题突出;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但仍然存在强制力不足的问题。

思考与建议:

一要强化居民法治意识培养。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重要日程,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度,打造“司法部门牵头、多个部门配合、群众综合评价”的普法责任体系。大型社区的工作人员中至少要配备一名具备法律资格的专业人才。

二要强化专项法律监督。以《民法典》《刑法修正案(十一)》为依据,以物业服务企业监督管理为核心点,以“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为主题,推动各行政主管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三要强化对社区管理的指导。对全市小区进行系统梳理排查,对应设未设居委会的小区进行督导,依法推进业委会建设;加强物业监管部门力量,通过公开听证、示证、评议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探索部门、社区、物业、业主等多方“法治议事”机制,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将各种问题消化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努力打造品质一流、舒适祥和的宜居社区。

保定智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九三学社界委员张志茹:

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项目建设全程服务

近年来,市政府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聚焦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的薄弱环节,不断优化审批流程。率先在施工许可阶段开展试点改革,实施“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模式,深入推进“集约化”项目服务环境,大大促进了产业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一是在有的项目审批上,相关部门不够协调;二是有关部门签字不够及时,影响审批速度;三是有时网络不够畅通,影响申报;四是在线预约功能发挥较弱,线上线下不够融合;五是有的申报材料不规范,返工较频繁等。

要深入贯彻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构建更加科学、便捷、高效的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审批时速。

一是强化对基层申报材料的培训指导。对于建设项目审批,推行“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运作模式。加强对项目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力求申报材料不返工。对新的政策性文件,要及时解读,让基层能理解,会运用。

二是探索“先建后验”改革。对拟在科技园、工业园内投资,符合“负面清单”以外的工业生产性投资项目,项目单位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按照政府设定的准入条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承诺并备案后,可自主选择施工单位先建再验。

三是进一步精简审批流程。防空地下室民用建筑项目报建、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核发等实行并联审批;供水、供电、燃气、排水等公用基础设施报装提前审批。

四是探索试行全咨解决方案。对于政府重点建设项目,政府方聘请全咨单位,采用工程咨询“1+N”的模式。其中“1”,是全资单位向政府方提供整体策划方案。“N”指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方需要聘用全资单位承担的若干技术性强的专项服务,以利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整体性。

河北金融学院保险与财政学院副院长、农工党界委员郑思海: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优化金融信贷环境

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在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中,应有效提升其服务水平,优化金融信贷环境,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为此建议:

一、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水平,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是推动信用信息体系“全覆盖”。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分批次接入人行征信系统,并整合公共信用和社会商业信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提供信用评估和风险预警等服务。二是推动金融机构普及各类金融业务线上申请与审批。开展手机在线申贷、系统自动授信、实时审批、即时到账业务,进行全流程“不落地”的线上贷款模式,真正实现银行贷款“最多跑一次”。三是全面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督导金融机构常规服务收费“能减尽减”,适度下调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和担保费率,全面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二、多措并举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活水。一是建立贷款客户“白名单”管理制度。通过内嵌年审制、预审制,将符合条件企业纳入“白名单”, 研发适合小微企业的类循环贷款产品。二是强化无还本续贷机制。加强续贷产品开发,推广无还本续贷产品,对经营可持续、发展有前景的小微企业,不停贷、不压贷、不断贷,同时适当放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三、加强金融机构建设,提升金融服务经济能力。一是做优做强市级融资担保平台。成立市级融资担保集团并设立总规模不低于5亿元的融资担保基金,有效提升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对金融资源的撬动作用。二是设立地市级快捷贷款服务中心。组织辖区内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建立小微快贷中心,开展信用贷款、小额贷款、抵押贷款等快贷业务,并提供理财咨询和防金融风险、防诈骗宣传。三是设立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推动设立负责域内不良资产处置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重点针对科技创新企业、小微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开展不良资产剥离、股权质押、存量资产变现等业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