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2-08-08 08:50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酿酒工艺和历史。根据近代考古发现,中国可能早在发明文字前就发明了酿酒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其实古人不仅喜酒,还对各类盛酒的酒器也倍加喜爱。“葡萄美酒夜光杯”“玉碗盛来琥珀光”“玉酒相传鹦鹉杯”……华丽的诗词,让人联想到酒与器的交相辉映。
随着历史的长期发展,我国的酒业也在不断向前进步。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酒业达到迅速发展时期,饮酒活动也相当丰富,不同材质与样式的酒器出现在酒桌上,丰富了汉代人们的宴饮活动。
据史料记载与考古证实,秦汉时期是我国酒器的发展时期。至汉代,我国的酒器已经基本定型,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饮酒器、取酒器、盛酒器、温酒器、贮酒器等类别。饮酒器,即酒杯,人们饮酒时所用的容器;取酒器,即从贮酒器或盛酒器中取酒的器物,主要以勺或瓢为主;盛酒器,用于存放即将饮用的酒;贮酒器,又名储酒器,用于储存酿好并且短时间内不饮用的酒;温酒器,饮酒前用于将酒加热,有的与盛酒器共用也被称为樽。
随着酿酒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汉代的酒器也逐渐由陶器、青铜器、木器等发展到漆器、金银器、玉器等更加丰富的种类。
了解完汉代丰富的酒器类型后,一起来看今天的主角吧。
1968年出土于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的错金银鸟篆纹铜壶,高44.2厘米,口径15.5厘米,腹径28.5厘米,侈口,束颈,鼓腹,圈足,盖有三个云形片状钮,腹两侧有铺首衔环。单以造型来看,这种形制的青铜壶在汉代颇为流行,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仔细瞧,最特别的地方似乎就是壶身表面了,周身用纤细的金银丝镶嵌出精致的鸟篆文字和动物纹带。镶嵌进去的金银丝经过打磨,又与壶的表面相平,不再凹凸不平。这种工艺称为“错金银”。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采用“错金银”工艺的文物,还有限制出境的国宝“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堪称中国汉代青铜器奇葩的“错金银云纹铜犀尊”等,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局部)
再说回这件金银鸟篆纹铜壶,壶的口、肩、腹、足部各有纹带一周,上嵌怪兽和云雷纹。纹带之间有鸟篆文四组,其中壶盖一组,壶身三组。壶盖12字,三字为句,大意是:“是个金贵的盖子,上面镶嵌文字,文字三字为句,字间嵌满鱼纹。”壶身32字,四字为句,大意是:“圆盖四周饰有文字和花纹,是个尊贵完美的壶。不论盛水还是盛酒,都是一种心情上的享受。饮酒不仅可以享受飘飘欲仙的感觉,而且还能疏通血脉,滋润肌肤,使人延年去病,长命百岁。”
鸟篆文是篆书的变体,在篆书的基础上以鸟虫之形组字,是古代的艺术字,一种近于图案的文字,春秋战国时已出现,因其形与鸟、虫相似,亦称鸟虫书。其笔画构成或如鸟在腾跃,或如鸟在回首,变化无穷,似书似画,灵动绚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此壶上的鸟篆文不仅是一种高雅的装饰艺术,还是一首朗朗上口的颂酒诗文,字体纤细流畅,做工精美,诗文一反古代吟酒诗着重于饮酒美妙意境的描述,阐明了饮酒有“充闰血肤,延寿去病”的好处,是我国以酒为药、养生祛病食疗保健法的较早记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 赏3D文物
这件金银鸟篆纹铜壶,在设计上也是非常科学实用的,壶盖利于把握和使用;壶腹饱满,利于盛酒;造型上小下大,粗细对比明显,形态丰富;壶身柔美而饱满,颈部和腹部线条方向相反,视觉上形成了上小下大的S形曲线效果;再加上装饰了自然形态模拟的图案——“鸟篆文”,更让这件文物增添了自然情趣以及人情味。 本报综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