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聚力产业振兴 绘就美丽乡村

——市乡村振兴局帮扶平房村见闻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2-10-31 08:51

□保定日报记者  王金堂

“十年来,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温暖的话语,这些年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幕幕浮现在阜平县平房村党支部书记赵金虎眼前。

村前、坡后40个香菇大棚,在秋阳照耀下熠熠生辉,棚内一个个清香肥厚的香菇,见证着平房村从贫困走向富裕,承载着281户、966名村民在乡村振兴路上的美好生活。

60岁的郑茂龙夫妇,驾驶三轮车拉着当天摘的十几筐鲜菇来到村委会前,这里有一座现代化冷库收购处,众多村民正有序分拣、过磅。“875斤,共3559块。”承包着6个大棚的郑茂龙笑哈哈地说:“今天不算多。”

平房村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地少、农业结构单一,导致长期贫困落后,2014年建档立卡240户680人,贫困发生率71.8%。集体无收入、村容村貌脏乱差,曾是太行山深处深度贫困村。

在各级各部门帮助支持下,特别是2017年3月开始,市乡村振兴局(原市扶贫办)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利用5年多时间,全面帮扶规划实施了食用菌、家庭手工业、红色文化旅游等特色增收产业。

“多亏了有国家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好政策,有市乡村振兴局和驻村工作队鼎力相助,我们的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赵金虎自豪地掰着手指算着:“村里40万菌棒,可带来近120万元总收入。2012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不到3000元,今年可达到12739元;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可达到11800元,增速16.76%。”

55岁的郑春玉把家中2亩地,按照1000元每亩流转出去后,到香菇大棚摘菇,每小时10块钱,一年收入2万多元。“谁家需要摘菇,微信一通知就行。”郑春玉推着采摘筐脸上幸福满满,“村里现在没有闲人了。”

“现在每天用着十多个人。”村民郑永生原来承包8个大棚,今年又承包了7个,其中2个是四季棚,“今年村里新建的7个四季棚出菇后,用的人会更多。”

“利用扶贫车间,今年我们协调帮助引进粉条加工厂,8月份已经投产,带动平房村及周边村20多人实现就业。”市乡村振兴局现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李闯立说。

步行平房村街上,干净整洁的石板小路随着地势蜿蜒起伏,高耸的香椿树、槐树与白墙青瓦的屋舍密集重叠。村里水、电、路、讯全部通用,住房安全和引水安全实现全覆盖,医保参保率100%,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

坐落于平房村的华北联合大学文化聚落,经维修提升后焕然一新,联合大学鲜艳的校歌时刻、成仿吾旧居、文创中心……处处彰显着浓厚的红色底蕴,成为平房村红色旅游的新地标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支撑。

在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下,对华北联合大学平房村旧址恢复建设工程进行规划设计,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一带一环九节点”整体结构,设计了联大广场、联合大学功能区、休闲体验区、农耕体验区等,全力打造华北联合大学红色旅游文化基地。“今年以来,已经接待参观者近6000人次。”文化聚落工程负责人顾杰说。

通过大力发展食用菌、林果、光伏、扶贫车间、荒山整治流转土地、红色文化旅游等,平房村集体收入达到99.48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赵金虎说,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在巩固发展现有产业基础上,充分利用华北联大旧址项目,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休闲观光和农俗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力争打造成知名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带动群众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