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5-06 09:00
□柴汝新 杨润西
临漪亭位于古莲花池北塘中央,为重檐八角攒尖顶,两层,高12米。内柱之间以格扇为门窗,门内有旋转式木梯通顶层,下层檐柱之间安装坐櫈。清代行宫时期名宛虹亭,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是五柱虚敞的圆形攒尖顶亭,状似斗笠,又被称笠亭。光绪年间改为八角形。
临漪亭四面临水,因此又名水中亭、水心亭,1931年改称临漪亭(元代雪香园中的亭名),由时任河北省省长王树常题书。此亭是北塘的中心景观,地位突出,在园艺技法中属于水东楼与君子长生馆之间的“添景”,使对景中间不虚空,有层次。
临漪亭是一张靓丽的古城保定城市名片,频繁见诸报端及各类媒体。
历代文人大吏歌咏临漪亭诗文很多。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何东序曾官保定副使,他在《临漪亭》一诗中写道:“酣乐醉翁谁似者?易阳别自有琅琊。”他自比以“醉翁”自号的宋代滁州太守欧阳修,感叹保定独有一处可以使他醉于山水的“琅琊”,古莲花池名不虚传。
好马配好鞍,好景配好联。此亭柱联为“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意为大海为龙的领地,长天是鹤的家乡。“海”和“天”在此指古莲花池这块风水宝地。原柱联现藏于《古莲花池史展》展馆,现柱联为复制品。
这副对联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作品,书于嘉庆甲子(1804年)夏,即他逝世的前一年,是他赠给僧友的。此联书体为行草,又融入篆、隶之笔。联上有释文:嘉庆甲子夏寓兴岩佛庐,遇灵隐见初禅友行游于此。往来旬月,见其行持修洁,颇志于书学,有永禅师风,因乐与之游。今将归虎林,书此十字以赠其行。完白山民邓石如。钤印:白文印“邓石如”“顽伯”,朱文印“家在四灵山水间”“日日湖山日日春”,共4方。陈烈在1991年出版的《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法书选集》的《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一文中评价该联:“如秋鹰腾霄,浩荡无前”。对联真迹现辗转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联后来流传很广,临漪亭以此为楹联,十分切合园中景意。该亭四面环水,若把塘呼为“海”固然失当,不过,北塘却也时有“海”的景象:或在朦胧月色之下,或于薄雾笼罩之中,或值初秋冷雨融入暖水激起连天水汽之时。每当这些时候,迷濛满眼,涯涘莫辨,给人的就是一种辽阔飘渺的海的感受。若以“龙”论,也不属妄指,这里确乎有“龙”——园中碑廊上嵌有“真龙天子”康熙皇帝的擘窠书“龙飞”二字刻石。古莲花池自乾隆十年(1745年)起辟为行宫,“真龙天子”乾隆、嘉庆、光绪都来此驻跸过,这行宫不就是“龙世界”吗?
园林中有一处鹤柴,养丹顶鹤二只。清人帅家相在《莲池十二咏·鹤柴》诗中写道:“羽衣神仙侣,偃息高槐阴。高槐失夏暑,繁露移秋心。延颈若有思,徘徊白云深。平生念羽翮,江海契幽寻。”诗中描述了园中丹顶鹤展翅蓝天的心志。由此可见,“天是鹤家乡”一句并非虚言。此联悬挂亭中,因词意明晰流畅,又贴合情景,可谓意境深远,颇得好评。
作者邓石如(1743—1805年),安徽怀宁人,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少年时代好篆刻,后经人介绍客居江宁梅姓家中,得以饱览所藏秘府珍异和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刻苦临摹8年,遂工四体书,篆书尤称神品。其性耿介,终身不仕。清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推之为清代第一。书中说:“怀宁布衣,篆、隶、分、真、狂草五体兼工,一点一画,若奋若搏。盖自武德以来,间气所钟,百年来书学能自立者,莫或与参,非一时一州之所得专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