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收藏>

他的墨迹曾风行燕赵大地

——追忆我市已故书法家张布舟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5-13 09:49

张布舟书法。

□汪永年

1985年7月,时任《保定市报》副刊编辑的王大民邀我写一篇我市书法家张布舟先生的专访。那年仲夏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慕名访问了张布舟先生。

先生住在北大街65号一个小四合院,院里有古色古香的晚清门楼,先生住北屋三间,东头书房兼卧室,约有10平米,内有一张八仙桌为书案,桌上放着一杯清茶,窗台上放着一个大笔筒,屋内光线略显昏暗。我进屋时,先生正在静思凝神,临池练笔。我冒昧打趣说:“张老师,大热天要劳逸结合呀!”他搁笔起身笑笑说:“写字和工人做工、农民种田一样,一天不练手就会懒,字就要生。”说明来意,张老谦逊地说:“我没什么可写的,只不过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张布舟字文航,1922年生于清苑东大夫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张杰(字俊臣)在保定城里一爿杂货铺做店堂,维持家庭生活,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民国时的“白云章包子铺”为其所题。

在父亲的熏陶、影响下,张布舟从少年时代对书法就产生了浓厚兴趣。晚上父亲在煤油灯下写字,他常常伏案聚精会神地观看。家穷买不起毛笔,他就用细麻绳做成毛笔,以红泥浆当墨汁,在石板桌上模仿练习。张老呷了一口茶,追忆说:“我在家排行老三,小时候一次出麻疹,右腿不慎落下残疾。9岁那年,父亲送我到乡间的一所私塾学习书法,以楷书为基础,兼学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

十一二岁时,张布舟书艺日进,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常常为乡邻书写,他的字亦常常受到师长和同窗的赞赏,他15岁那年写下的斗大的三个大字“精气神”博得了行家称道。

保定解放后,张布舟积极从事书法社会活动,他在城墙上写的许多革命标语给年长的保定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先后为报刊书写报头,为剧院、店堂书写牌匾。他为保定书写的牌匾有“大舞台”“保定电影院”“望湖春”“白运章”“同乐馆”等,为石家庄书写的牌匾有“燕春饭店”等,字体雄伟端庄,苍劲古朴,开一代之书风。张布舟的墨迹当时风行燕赵大地,他常说:“恨无他技报祖国,唯有书法谢人民。”

张布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保定地区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他的各种字体,形神兼备,婉转酣畅,挺然奇伟,俊逸潇洒。有颜的沉雄豪放、柳的俏丽多姿、欧的严谨蕴藉、赵的灵秀飘逸。同时,他还创造性地揉进了“取形用势,写生揣意”的手法,气势夺人,一展燕赵雄强之书风。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展,深受观众赞许。1983年1月在北京举办全国书法展期间,有一轴文采飞扬、笔势强健的大字“松涛”引起中外人士的驻足、揣摩、称道,他们打开相机,按动快门,留下难忘的瞬间。一位美国朋友戴维·沃德尔先生要出高价买他的“松涛”,张布舟说:“为了中美人民的友谊,钱我不能收。”1984年春天,中国书法家作品展在日本揭幕,张布舟书写的大字“墨梅”受到日本朋友的赏识。

张布舟一生坎坷,然书法教育终生不辍。1960年他在家中成立了“益中书法社”,教授书法,至1989年逝世前的30年间教授学生千余人,得意门生数不胜数。谈及书法理论和书艺技巧秘籍,张老有着较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大书法家执笔千古不变,而字体在不断变换,探其源,方在用笔之妙也。他将执笔方法概括为:三指小楷,四指中楷,五指大楷。

张布舟先生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书法十讲》《大字八十四法》《楷书点画解》《楷书双鹤铭》《楷书<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等著述,为保定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行文至此,想起张先生为学生讲课时写的诗作:“人生能有几度秋,几多风霜几多愁。莫为老身无所寄,愿将余年献神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