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6-17 08:00
□李笙清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46岁的孟郊在两试进士落第后奉母命第三次进京应试,这回终于科场高中,进士登第。
中国古代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准则,以至于天下学子发奋读书,力图跻身于科场之间,将科举视为改变命运、鱼跃龙门的最佳途径,即使屡次名落孙山亦毫不气馁,哪怕皓首也要读书不倦,而一旦进士及第,无异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身份尊显,光耀门楣。由此,在中国古代的一些生活用品及艺术品上,如书画、瓷器、玉器、竹雕、瓷板画、文房用具等等,“登科”可谓一大极有特色的题材,武汉博物馆收藏的一枚明代“五子登科”铜镜,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
明“五子登科”铭文镜,直径18厘米。圆形,圆钮,素缘。镜钮区处于一周弦纹内,沿镜钮又一圈桂枝纹,有应考得中的“折桂”寓意。外区处于内外弦纹之间,呈对称形式分布有四个凸起的方框,框内分别楷书一字,组合起来就是“五子登科”四字,“五”“子”上下对称,“登”“科”左右相对,字体端整厚实,遒劲而又不乏秀美。方框之间分别以双雁和两朵牡丹花隔开,呈上下、左右对称分布,大雁呈飞翔状,牡丹枝叶繁茂,花朵盛开,有功名富贵寓意。整件器物除了局部有锈蚀,基本上保存端整完好,包浆丰厚,纹饰简单明了,充满吉祥寓意。
登科即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提名有甲乙次第,故又称“登第”“及第”。隋唐时期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时期,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应试未中的则称“落第”“下第”。“五子登科”四字的出现与五代后周时期窦燕山教子有方、五子成才的典故有关,《三字经》中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就是这件事。当时的侍郎冯道曾赋诗一首赠给窦燕山,对他教子有方、五子登科给予了高度评价。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其中的“丹桂五枝芳”即喻指窦家五子折桂高中。
这枚铜镜以“五子登科”的故事为题材,在诠释古人教学育人的同时体现了古人盼子成龙的殷殷期望,亦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