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收藏>

谁家闺秀凳上坐

——民国绣墩欣赏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7-29 09:44

图一
图二

□浩渺

绣墩原是旧时大户人家闺房女子的标配,一般是专属女子的凳具。所以自明清以来,绣墩都做得清瘦秀雅,玲珑別致,生产商在选材和设计上都会穷其技能,盖因它是父母疼爱闺女的直接表现和重要载体。在形式上,除常见的圆形外还派生出海裳式、梅花式、八角鼓形等。材质有木、竹、藤、雕漆、瓷、石等,讲究一点的人家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而使用。比如夏季用瓷绣墩,取其清凉去燥。

我比较认可木质绣墩,四季皆宜,冬暖夏凉,是最可亲近的一种材质。我这对香樟木鼓形八角绣墩整体色彩以浅黄色为基调,间杂深褐色,再以渐变的绿色作为点睛之笔,使整个器物富有生机和希望。我看过一些绣墩,色彩过于凝重肃杀,给人以憋闷之感。这件绣墩色彩的变化也许点明了它的生产年代,我以为可能是在民国中晚期吧。社会正在发生大的变革,器物的色彩图案也跟着会发生变化。

这绣墩呈八角鼓形,四开光,一对也即八个画面。器物“开光”是一种极好的装饰方法,框内多绘人物、山水、花鸟等,像一幅幅的连环画,既突出了所要表现的主题,又调剂盘活了整体画面,可谓一举两得。

这一幅开光画绘的是一位女子手抱琵琶,坐在一艘带棚的小船上,眉目紧蹙,仿佛有一肚子的心事,要借琵琶一泻而下,让周围的流水将其带走(图一)。

说实话,图中女子现在看一点也不漂亮,这是一个时代的审美,借此表明此画工当出自清代及民国。另一幅荷花图却是另一番景象:正中一朵硕大的荷花盛开着,荷叶苇叶舒展着,看来是个无风水暖的日子。一只翠鸟振动翅膀,热情地向荷花奔来……画面清新温暖,张扬着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再来看一幅人物画。这位人物手把弓箭,另一只手握着箭头,脚上穿着战靴,一看便是习武之人。可其身姿柔和优美,小脚微别,仔细看来便晓得了,这应是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图二)。

第四幅是一幅孔雀图。孔雀悠闲地站立于奇石一旁,看向一株盛放的牡丹,三朵花蕾蓄势待发。

其他图景还有倚在亭台栏杆信口吹笛的女子,登枝而唱的画眉,闲庭信步的雄鸡……都是闺阁女子喜欢的。

具有现代意义的坐墩在五代时开始出现,元代有了瓷墩,明清时开始大量流行于上流社会和民间富裕人家。我小时候在乡间农村,无缘见到绣墩。在乡间,和绣墩相近的是一种叫坐柜的家具,方形,多刷深红色大漆,也有不刷漆,称做白茬的。高度与绣墩相仿,而且中空,里边可存放布匹和一些主人喜欢的小物件,这一点也和绣墩相似。小坐柜多放在农家主人的内室,有一定的尊贵性。

关于绣墩,我一直以为是闺阁女子坐在此物上做女红。现在知道,之所以称之绣墩,是因为在上面要覆盖各种图案的丝织绣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