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9-07 08:40
□戴先任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开展第7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决定在2023年9月开展第7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校内户外活动达到2小时。
之前在很长时间内,体育教育并未受到重视,比如体育课可以随时被其他课程挤占,体育成绩也没有纳入严格的考核,这也导致学生体质连年下降。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开始重视体育教育,重视学生体质,体育教育这一教育短板也在逐渐被补上,学生体质也有一定提升。
但像学校课业任务重,挤占了体育课、体育活动的时间等问题仍然较为普遍。之所以如此,在一些地方,是受到师资短缺、场地短缺、经费短缺等硬件设施限制,有的则是因为家长、学校对学生体育活动不够重视。还要看到,一些地方将体育教育变成了“应试体育”,学校和家长并不真正重视学生体质,而只重视体育测试时的学生体育成绩,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应试体育让学生体质提升也“只能管用一阵子,不能管用一辈子”。这导致体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体育活动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好处非常多,比如能够提升学生体质,防范近视、肥胖等,增强孩子免疫力,还有助于释放压力,有益孩子心理健康,磨炼孩子意志力。所以,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度,这同样也符合“百年育人”的目的。体育活动是青少年成长的“助力器”,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度低,可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育部此次明确规定,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对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提出刚性要求,划出“硬杠杠”,有了“量”才可能有“质”,这对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防范体育课、体育活动的时间被挤占,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很有必要。
徒法不足以自行,关键还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学校能够抓好落实,也要防范走过场和流于形式,量与质要并抓。中小学生的体育课、体育活动要能够丰富多彩,要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还要袪除体育教育的功利性,要让学生从体育课中感受到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动力,要防范“应试体育”成了扼杀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杀手”。对此,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明确权责范围,拧紧责任链条,倒逼各方守土有责,落实相关责任。
另外,还要解决好一些学校存在的师资短缺、场地短缺、经费短缺等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要提高体育教育的软硬件基础,比如提高对中学生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加强对校园体育场所、器材的建设投入力度等等。当然,家长也要鼓励与引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补上“体育活动参与度低”的教育短板,需要保障孩子在校内外的体育活动时间。通过多措并举,形成各方合力,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数量与质量,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高质量发展,让体育活动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