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曾被光温暖过的周卫民夫妻,如今也成为了一束照亮和温暖别人的光

周卫民家庭:农村小院变“幸福院”,用大爱筑起幸福港湾

来源:作者:时间:2023-09-10 08:08

□保定日报记者 刘 赛

买菜、做饭、洗碗、洗衣、理发……在白沟新城义合庄村,有这样一位村民,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顾一群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残障人士,他就是周卫民,他把自家小院变成了“天颐幸福院”,用初心和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无私与大爱。

今年54岁的周卫民,从2010年起,自费收留近百个无人照顾的孤寡残障老人士,他们有的来自周边县市,有的来自外省,最大的81岁,最小的14岁。2020年11月,周卫民家庭被授予“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时间回到1990年,周卫民与妻子张秋池结婚。婚后不久,张秋池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因子像一簇簇冰箭“攻击”她的免疫系统,为了治病,两口子花光了积蓄。

家庭的困境没有击倒这位勤劳的汉子,周卫民担起照顾家、照顾孩子的责任。此时,依靠白沟的箱包产业,义合庄人渐渐富裕起来。争先恐后地奔跑在勤劳致富的路上,大伙儿并没丢掉义合庄村老祖宗留下的“义”与“合”,眼看周卫民两口子遭受生活的重压,人们纷纷伸出热情援手。

在亲戚朋友、乡亲们的帮助下,张秋池的病情慢慢好转,家里的光景也慢慢好起来,周卫民开始琢磨回报大家,“原先帮过我们的人,生活得都挺好,我们没什么帮得上的,在看到流浪人员生活困难后,我就想传递这份爱心”,周卫民回忆道,“2009年,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把这些孤寡残障老人士都集中养在一起,方便照顾。”

听了丈夫说的话,张秋池心下思忖着:丈夫不善言辞,却是个有主意的人,高大魁梧的他,有着一颗淳朴、悲悯之心。人要懂得感恩,当年,若没有大家伙儿的扶助,若没有丈夫的坚持,以自己那种状态,说不定这个家就散了。

“我支持你,咱尽全力,能帮一个算一个。”张秋池攥住了丈夫的手。

一颗仁爱的种子,在夫妻俩心中扎下根、萌了芽,开始舒展枝叶,茁壮成长。

经过埋头苦干,到了2010年3月,稍有余力的周卫民,义无反顾地拿出家里十几年的积蓄,又东挪西凑30万元,盖起了前后两个大院。他的“幸福院”梦想,进入实施阶段。

免费接收、照顾孤寡残障人士,天大的好事、善举!可是,受惠的人在哪儿?

周卫民采取了笨办法——请亲朋好友们帮着打听,广泛传播消息;自己骑了摩托载着妻子四下找寻。那些日子,只要有空闲,两口子就“突突突”地走街串巷,像在探宝。

功夫不负有心人。接下来的日子,夫妻俩今天收留一位残障,明天领进一位孤寡……周家的院子里,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几个房间都住满了。

这些人的生活费、医疗费等费用全部由周卫民夫妇负担,没有钱请护工,他和妻子、儿子就是免费护工,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一家三口的脸上却总带有满足的笑容。“我把他们当成自家人,该怎么照顾自家人我就怎么照顾他们,所以也没有觉得有多苦有多累。”周卫民认为,既然把他们安顿到了“幸福院”,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曾被光温暖过的周卫民夫妻,如今也成为了一束照亮和温暖别人的光。如今,周卫民开起了榨油厂,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周卫民的“幸福院”也办得红红火火,“不少爱心人士捐款捐物,政府还每年给慰问金,幸福院我会一直办下去,帮助更多的人”,畅想着“幸福院”的未来,周卫民眼里闪着坚定的光。

在“幸福院”的感召下,白沟新城广大党员群众,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是善的接力手,个个是爱的传递员,更多的“周卫民”不断涌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