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9-24 08:31
▢李笙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个与月亮密不可分的节日,正是有了月亮这个载体,很多民俗活动都开始围绕这一轮皓月展开,望月、赏月、拜月和吃月饼等都是中秋之夜的传统节目。从武汉博物馆收藏的几件文物上可管窥到浓厚的中秋意蕴。
清道光粉彩折桂图鼻烟壶(图一),高7.5厘米,瓷质。圆瓶形,撇口,凹颈,溜肩。铜鎏金錾花盖,盖上连接象牙小勺。长圆腹,内凹圈足。壶身从肩部至腹下,通体彩绘粉彩图案:一株桂花盛开的桂树,树下芳草萋萋,几个小童在树下追逐嬉戏。一蓝衫小童右手高举刚从桂树上折下的一根桂枝,左手抵挡着一红衫小童的抢夺。红衫小童左手指着前方,右手召唤身后的顽童,似乎在呼唤他们也上树攀折桂枝。画中儿童神情生动,惟妙惟肖,突出了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天性。壶身另一面,一个幼童高举桂枝,旁边有幼童簇拥嬉闹。底足内以红彩署“慎德堂制”四字楷书款,字体端正,清秀雅致。
慎德堂是1830年清道光皇帝在圆明园内新建造的一座勾连式大殿。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在位时,景德镇官窑为朝廷烧制最多见的是“慎德堂制”和“颐寿堂”瓷器,宫内皇室使用的生活及陈设瓷器多署有“慎德堂制”款识。
这件鼻烟壶的主题图案取材于“蟾宫折桂”的故事。蟾宫即月宫,在我国神话传说中,月宫里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所以月亮亦有“蟾宫”的别称。从唐代开始,科举制度盛行,唐代有京师的“春试”和地方上的“秋试”,北宋科举考试的时间则定在秋天,故又称“秋闱”。秋天桂花盛开,古人便以科举考试与攀折月宫桂花联系在一起,比喻科举应考金榜题名,名曰“蟾宫折桂”。这件鼻烟壶造型秀美,纹饰清晰,人物刻画生动细腻,立意高雅,寄托了古时学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心中祈愿。
清玛瑙金蟾望月鼻烟壶(图二),高7厘米。器物以一整块玛瑙雕琢而成,质地温润光洁,令人赏心悦目。腹部中空,用于盛贮鼻烟。金蟾体型壮硕,头部宽大,前后三腿卷曲,呈趴伏状,头向上昂起,嘴巴大张,双目圆睁凸出,似在眺望夜空中的那轮满月。金蟾背上布满圆圈状的疙瘩,呈深黑色,其他地方呈橄榄黄,腹部呈灰白色。金蟾即蟾蜍,神话传说中,王母娘娘举办蟠桃大会,邀请各路神仙赴会,身为天庭礼宾司的蟾仙在花园中看到前来赴会的嫦娥,一见钟情。面对蟾仙的调戏,嫦娥大声呵斥,并向王母娘娘告状。王母娘娘大怒之下,随手用痰盂罩住蟾仙,将其贬下凡间,变成丑陋的蟾蜍,栖身于阴暗潮湿的浑浊之地。此后每年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金蟾都会眺望天边的月亮,既有对当年调戏嫦娥的悔恨,又有早日重返天庭的期待。
关于金蟾望月的神话传说有多个版本,这是其中之一。这件清代制作的玛瑙金蟾望月鼻烟壶充分利用了玛瑙不同的颜色和纹理结构,采用了浮雕、圆雕、镂雕等诸多工艺,以整料一次雕刻而成,造型浑然天成,生动逼真,栩栩如生。金蟾刻画细腻,纹饰简约而不拖沓。整件器物沉稳端整,色泽自然,既可以作为鼻烟壶使用,又可作为文房摆件,尤其是以金蟾阔大的嘴巴设置为烟壶壶口,构思巧妙,美观实用,独具匠心。
动物望月是我国古代工艺品上常见的题材,除了金蟾望月,较常见的有玉兔望月、麒麟望月、犀牛望月、飞马望月等。古人以动物望月来寄托自己的中秋情怀,并赋予了人们向往月宫那种安宁祥和生活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