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收藏>

一组清末小酒盅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3-09-24 08:31

▢浩渺

十几个清代小酒盅摆放在面前,我一下就喜欢上了。

首先喜欢它们的器形,有的像是倒置的斗笠,有的像是清代的官帽,又都很精细小巧,小巧曾是我喜欢古旧器物的一个重要元素。还有颜色——青花小盅洒脱恣意,豆青釉色小盅沉稳端庄,矾红釉色小盅明快喜庆。

有一个青绿山水小盅,个头有点大,或称它小杯更合适。我以为盅比杯似乎应该更小些。这小杯上画的远山近峰还有参天古树都很有意味,加上胎质甚薄,拿在手中轻飘飘的。这该是一位儒雅的先生,或者干脆是一位女性饮者,酙上刚刚温热的美酒,很有风度地一饮而下,想来是极合适不过的。

还有一个盅,看起来更像碗,十分周正,拿在手中,古意盎然,周身画满了竹节纹,或疑似“寿”字。青花发色凝重沉稳,怎么看也带晚明或清早期的气息,让人观赏不已,赞叹不止。

我知道,我对它们的喜欢并不仅仅是其外表的美。

我初谙世事时已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村里的红白事流行一碗酒轮桌转着喝的习俗。酒是当地的粮食烧,高粱烧为上,最次的有山药干烧,喝起来有股子苦涩味。酒器就是敞口酱釉的“黑渣子碗”,倒满总有二三两之多,一桌人共用一碗酒轮流喝,喝完了再倒。酒盅呢,我觉得少年时一直没有怎么见到过。

清朝早、中期以黄酒为主,烧酒(即今日白酒)为辅。到后期,两者的主次关系渐渐地发生了变化,烧酒占据了“第一把交椅”。随之而来的必是盛酒器、饮酒器的变化。清康熙年间有个顾嗣立,人称“酒帝”。他开了一间酒社,备有三个大酒杯,大的能盛30斤,其他酌减,但要喝完这三杯,已然数十斤酒落肚。显然他们喝的是当时流行的低度黄酒。清中、后期流行的烧酒大多六七十度,大碗换小盅成为必然的选择。

我做了某种合理的猜想:清末盛行喝烧酒的时候,烧酒对于普通的乡村百姓来说依然是不可企及的“奢侈品”。偶有喝的时候,也多是拿小饭碗替代。精巧的小酒盅去了谁人家呢?很显然,普通人家用不着,一定是去了富有的大户人家、讲究人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