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健康>

国际罕见病日特稿

母亲的突围:孩子得了雷特综合征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2-29 08:13

2024年2月29日是第十七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为“关注罕见、点亮生命之光,弱有所扶、践行人民至上”。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际医疗基地建设提速,面向未来,保定被寄予新的使命和希望。

——题记

李慧与女儿。 受访者供图

□保定晚报记者 李忻遥 李笑笑

初识李慧,源于网络:抖音平台上,网名为“然然妈妈”的她,一直在尽自己的努力去科普关于雷特综合征的信息。此外,在京津冀地区雷特综合征患儿家长群,她也是一名尽心尽力的组织者。

见到本人,李慧比镜头里更通透:“孩子得了雷特综合征,我能做些什么?”

难确诊,是罕见病患者遭遇的第一重困难

向外人解释清楚“雷特综合征是一种怎样的病”,很多时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23年9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第二批罕见病目录》,该目录共收录 86种罕见病,其中Rett(雷特)综合征(Rett Syndrome)位于第72号。

这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罕见且严重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发病率为1/15000—1/10000,主要由MECP2基因突变引起,雷特患者的各种症状从婴儿期开始出现,此后会不同程度出现言语丧失、运动障碍、癫痫发作、脊柱侧弯、呼吸异常、睡眠障碍等问题。目前尚无法治愈。

李慧与丈夫都是保定人,孩子生病之前,两个人在北京工作。

难确诊,是罕见病患者遭遇的第一重困难。

然然早期发育正常,包括“三翻六坐九爬”,甚至1岁之前,比李慧妹妹家小一个月的弟弟发育都快、反应都灵敏。

让李慧夫妇最先意识到的,是孩子发育的问题。

“别的孩子一岁能叫爸爸妈妈了,然然却一直无法语言表达。到了1岁半,仍然不会走路。”李慧清楚记得,“当时我们一家租住在北京一个大院,跟然然同龄的孩子都在院里跑着玩,只有然然不会。被大人手牵着,她就走两步,大人手一放下,她就靠墙站着,一步也不动。”

2017年4月至7月,因为明显的发育问题,李慧带着然然去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挂了儿童保健科。随着挂号、检查、等结果、复诊反复进行,孩子陆续做了DNA筛查、脑电图、代谢筛查等一系列能做的所有检查。最后医生诊断:先天原因重度发育迟滞。

然而,发育迟缓是表象,少数新生儿会有这个表现,其中只有不到10%是由各种病变引起的,剩余90%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

惴惴不安又不知该怎么做,李慧夫妇选择了先接受医生建议,带孩子去康复治疗。也正是在康复机构,他们得到了去做雷特综合征基因检测的建议。

“康复老师在了解情况时,特别注意到然然的手部刻板动作以及机能退化问题,说这种表现与机构接触过的一名雷特综合征患儿很像,并积极帮忙联系了患儿家长。”李慧说,至此,然然的病情诊断迎来关键性转折。

有病友指路,一切变得清晰:包括前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去做基因检测,以及挂哪位医生的号等等,都很明确。紧接着,就是煎熬的等待。基因检测很耗时,过了两个月李慧才拿到报告。

等待期间,她上网查了雷特综合征相关信息,有很多症状能对得上。比如,无意识的手部刻板动作是雷特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之一。然然1岁半时,手部就出现了绞手等刻板动作。

“小小的手指会绞在一起,医学上称之为‘异常摆位姿势’,但当时我们都认为孩子是小手灵活……”知道原因后,才发现一切有迹可循,“我们没有认识到,那实际上是孩子发病的一个表现。”

2017年8月23日,李慧拿到然然的基因检测报告:患儿 MECP2(p.R255X)基因突变,随后,被确诊为雷特综合征。

沟通困难,是雷特综合征患儿家庭遇到的很大难题

“早上好。”

“我想出去玩。”

“我不舒服。”

然然用眼睛盯住平板电脑上对应的小图片,眼动仪捕捉到眼神,就会语音播报选中的图文。

对于雷特综合征患儿和他们的家庭来说,这样的沟通尤为不易。从无法沟通到被动沟通再到主动发起沟通,需要经历长期的AAC辅助沟通训练。

雷特综合征会导致患儿丧失语言行动能力,由此给日常康复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2018年,深圳安安雷特罕见病研究所针对雷特综合征患儿及其家长,组织了安新训练营,为期半个月,主要是辅助沟通系统(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简称AAC)培训和有针对性的康复运动训练。

李慧和丈夫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那时候我和然然爸爸很迷茫,毫无头绪,就想知道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这是一次有着重要收获的珍贵旅程:在这里,他们接触着一群和自己一样的特殊家长,学习着一种替代自然言语表达的沟通方式,包括手势、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同时也学习着接纳一种已经来临的新的生活……所有心情在共鸣和理解中得到抚慰,所有慌张在技能的掌握中得以消散。

好消息是,通过每天上课训练和复盘录像,李慧发现然然的表达能力很强,能够表达自己的喜好。比如,她会选择看书还是听儿歌,会评价好听不好听,会选择要不要再来一个……

“她的世界被打开了,我们的世界也打开了。”李慧说。

从训练营回家后,然然变得更喜欢探索了,仿佛自己的表达被理解后,她也变得更加乐于表达。比如饿了,在没有使用AAC之前,然然可能会哭闹,但现在可以使用沟通板或者眼动仪,先指出自己的感受是饿了,再指出自己的需求,想吃草莓或者别的食物,这样可以和妈妈快速有效地沟通。

“雷特综合征患儿,首先是基本喂养,然后是通过运动康复解决肢体障碍问题,接着就是认知学习,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沟通。”李慧认为,“孩子需要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对孩子整个人的情绪和状态都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很多雷特综合征患儿家长,会认为孩子就是不懂,没法儿沟通,认为孩子已经这样了,能保证吃饱穿暖不生病,每天这样过就行了。”

由此,李慧想做点什么。

除了等待,我们能做些什么

李慧曾在抖音平台这样写然然:“每一步都走得艰难,但依然顽强地感受生活的美,是个勇敢坚强的小姑娘。”

然而,妈妈,不仅仅是妈妈。

全球罕见病群体现状,诊疗难、用药保障难仍是两座大山。《2020中国罕见病综合社会调研》显示,在参加调研的两万余名患者中,15.5%的患者需要经历1—4年确诊,5%的患者需要经历5—20年确诊,平均确诊时间为4.26年。其中,42%的患者还经历过误诊。

患者对所患疾病及其相关内容具有多么强烈的信息获取需求,李慧深有感触:“患者希望信息的获取渠道是便捷的、易懂的,内容是专业的、有针对性的。”

2016—2024,罕见病群体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已经出现不同形态公益慈善力量参与解决罕见病诊疗、用药、保障等问题。

李慧总结,这些力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带有官方学术背景的组织,如中国罕见病联盟;二是民间公益慈善组织或者基金会;三是患者组织,目前我国正式注册的罕见病患者组织数量仍较少,更多的是QQ群、微信群等组织形态相对松散的线上社群,或者是以医院、医生为主导的患者群体。

目前,从治疗药物来说,曲非奈肽虽然先后获得了FDA优先审评,在2023年3月批准用于治疗雷特综合征,但在药物不良反应、购药途径及费用上存在争议和难题。

对此,李慧认同《丁香园》此前的发文:“只要做好基本的护理,从改善症状入手,是同样可以提高疾病预后,获得较好的缓解的。千万不要因为焦急,失去了对病情的正确判断,因为着急去尝试还不稳妥的治疗方法。”

2021年,李慧一家从北京回到保定生活,在全职照顾然然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做着雷特综合征的科普工作。经过这些年的观察和亲身感受,她形成了一套熟练的方法论。

于是,她将京津冀地区的雷特综合征患儿家长聚集在一起,建立了微信沟通群,目前群内有50多个雷特家庭。平日里,家长们在群内交流孩子病情、国际国内关于雷特综合征的相关动态、定期组织线下活动,帮助家长和孩子练习AAC沟通模式,给雷特孩子创造社交机会,丰富其生活。

京津冀是一片让人寄予希望的热土,尤其是得知保定正在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际医疗基地,而且聚焦的方向之一就是康复后,李慧的这种希望更为强烈:“罕见病的治疗,需要政府主导、医联体保障,以及科技公益、产业公益、教育公益等更多力量参与和推动。”

“希望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际医疗基地建设为契机,建立完善其挂号、预约、转诊方式,加强疾病科普,开辟罕见病患儿日常就诊‘绿色通道’。”

“希望在保障方面,能够以城市名义联合商业保险,推出针对罕见病筛查、治疗险种及衍生品,如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险种。”

“希望政府部门能仿照深圳市,指导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支持社会组织从事非营利性相关社会服务活动。”

……

2024年2月29日是第十七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为“关注罕见、点亮生命之光,弱有所扶、践行人民至上”。

李慧高兴地得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8日、29日连续两天,将为罕见病群体举办义诊、医患交流等罕见病日特别活动,并积极地报名参与。

关爱,是让罕见被看见;更大的突围,需要各方力量的集结。

(应受访者要求,李慧、然然为化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