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4-03-03 08:11
孙建设(左)。
□保定日报记者 杨 虎
“这个荣誉是对我的认可和肯定,新的一年里,我将用实际行动和工作实效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2月18日,保定市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表彰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召开,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手捧“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突出贡献奖”的奖杯和证书满怀感慨地说。
“我来自农村,对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所思所想太熟悉了。”这是孙建设常说的一句话。这位儒雅、和气又爱笑的大学教授的言谈间,常常透出一股农民的坚韧和执拗。
“现在还有啥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难处?”这是孙建设深入基层时常问百姓们的一句话。
“要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孙建设是河北农业大学实施“太行山道路”开展科技兴农的领军人物之一。1982年毕业伊始,他就奔走在科技兴农第一线,成为中国首位学历最高的“博士村长”。与苹果结缘,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成为百姓心里的“苹果教授”。
在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实践探索中,迎来2012年12月29号,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太行山革命老区阜平县,向全国人民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三个月后,孙建设带领他的团队,创新性提出创建驿站的构思,旨在驿站重构产业技术,支撑产业兴旺,助力产业脱贫。驿站成为了“太行山道路”的加油站,构筑了一道脱贫攻坚的靓丽风景线。
驿站创建仅4年,便建成了850亩核心示范园,影响带动周边果园3500亩,让6500多农民受益。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朋友参观考察,培训技术骨干1000多名,受训从业农民逾万人次,连片发展苹果园2万多亩。
2017年,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签约,在全市创建太行农业创新驿站。短短几年间,1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在驿站得到熟化、重构、应用和推广。河北农业大学270多名专家参与驿站创建工作中。
目前,我市已经创建了5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涵盖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养殖等10大类35个特色产品,带动7万多农户增收,其中项目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70%以上受益。
驿站的成功创建,搭建了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让专家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实,实现他们“为政府分忧、为农业解难、使产业兴旺、让农民增收”的愿望。
通过驿站运行的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让驿站模式不仅仅惠及项目区农户,而是要实现打造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簇相关产业集群、缔造一批全新就业机会的目标,让农民拥有梯度就业和选择就业的机会,彻底改变他们固有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让农民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党的二十大明确把乡村振兴确定为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框架十分清晰,孙建设所在的河北农业大学调动和聚集优质资源,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出台鼓励教师广泛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教师通过揭榜挂帅、博士农场创办、科技特派团组建等方式 ,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
春节前后,河北农业大学先后组织80余名专家,对阜平县和高碑店市两个县涉农小微企业进行全景扫描,旨在为企业(家庭农场)提供完整的定制解决方案,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人大代表是一份沉甸甸的职责!”孙建设说,我一定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好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服务好乡村的产业振兴。
【心声新愿】
打造一个特色支柱产业,培育一个生态产业集群,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永远告别贫困,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短 评
为钟爱的事业奋力向前
杨 虎
从25岁毕业走进大山,到如今年过花甲,孙建设将最好的年华留在了大山深处。
他从帮助一个村改进果树种植、实现苹果增产,到探索适合贫困山区的果园规模经营模式,手把手培养“土专家”,再到推动太行创新驿站“开枝散叶”……老乡笑了,太行山绿了,孙建设头发却白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春耕时节,在孙建设的驿站内,各种果树已经从冬眠中苏醒、枝芽渐绿,蓄势待发。可以预见,今年必定又是一个丰收之年。
农业是孙建设钟爱的事业,他把优秀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用科技在淳朴的太行山上碰撞出了美好的火花,让这种火花照亮了太行山,也照亮了百姓们的美好生活。
致敬孙建设!致敬每一个为钟爱事业奋力向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