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4-13 11:07
▢浩渺
我在小城的古旧市场上一眼就瞧中了这把壶(见图)。一开始我并不在意,是壶身上简明亮丽的图片吸引了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似的,不由得脱口说出:“多好的画片呵!只是整器磕碰得厉害了些。”岂料卖旧人淡然一笑说:“画片好,背面的字才更有意义呢!磕碰是实用器的必然,但我们看中的不仅仅是器形呵!”
他说得多么深奥透彻!
定晴一看果然了得,上写:“扩大解放区”,字是行楷,写得恣意洒脱,沉稳有力,显得自信满满。初步判断,这是一把来自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地方小窑口的产品。我收藏壶许多年了,这样有特别意义的还真是头一回见。
抗战时期,我所在的保定周边县都是属于晋察冀边区的革命老区,阜平是边区首府,还有曲阳、顺平(完县)、满城、易县、涞源等。曲阳还是宋代四大名窑产地,保定西部山区也多有各类小窑口。
这真是一把好壶!它会是出自哪里呢?
鉴赏这把壶,先要从“解放区”说起,这是个关键词。“解放区”一词资料上显示说源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从日伪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地区。壶上写的“扩大解放区”已标明这把壶的大致生产年代。
但具体是哪个时期的,我以为还要从壶身的画片上去求证。画片画了一男一女两个人物,他们在一棵高大的树下谈论读书学习。首先茂盛的枝叶最为醒目,两个人以盘卧的树身为课桌,课本上写着大大的“学”字,一坐一立,神情认真。这是妥妥的丰子恺画风呀!在这个时期,丰子恺日趋通俗化、大众化、鲜明化的画风不可能不影响到民国画界,那时的民国课本、晋察冀边区课本封面都会带有这种特征,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某个地方窑口也会受到影响。不要以为瓷窑的匠师们多么匠气,意识多么陈旧和保守,其实他们是尽得社会风气之人。一个社会发生了变革,他们总会先有感受,并尽可能多地去追寻、表现这种变革,以满足时代大众的审美需求。当时,扩大解放区、壮大人民力量已成为大众共识,于是这把壶就这样诞生了。
壶上的画片今天看来还是有欠缺的。画片描绘的人物有些理想化,衣着也城市化了。这原是可以理解的,山乡窑口的工匠们还不可能对现实生活予以更深刻的理解和准确把握,还是会循着那个年代的画风来描摹人物。但能够提炼出“扩大解放区”这样的主题,已经很见水平了。我收藏过一把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劳动妇女画片壶,还有同年代怀抱羊羔女性的染料袋色,怎么看也还是带有民国月份牌女郎的些许影子。
到现在考据窑口已没有什么意义了,重要的是这把具有抗战元素的壶器保留下来了。遥想战火纷飞的当年,有一个晋察冀边区的乡村人家,就是用这把壶沏上山里的枣花茶,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飘溢出来,双手端给过往村庄的八路军战士和地方干部。
这把壶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者、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