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6-11 07:27
保定晚报讯(记者李卡 通讯员王智利)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的“00后”姑娘高依林近日历时5小时采集完成394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一名血液病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成为师生亲朋赞不绝口的“英雄”。
高依林是一名大三学生,一直热衷于参加各类公益志愿服务活动。2023年寒假,高依林跟着妈妈参加造血干细胞捐献宣讲活动,听到只要留一个血样就可以为血液病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时,她毅然下定决心,在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同意书上签字,留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既科学又安全,改变了我原来的认知,想着既然能救人就加入了。”高依林说。
今年3月21日,正在上课的高依林接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您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请问是否愿意捐献?”“真的吗?我愿意!”高依林听到这个消息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回答。
“当时感到意外、兴奋又欣喜,我居然配型成功了!能够救人一命,我肯定要去,这没啥可犹豫的!”高依林说。父母一句“无论你做什么样的选择,我们都支持你”让她勇往直前;学院辅导员老师得知后,帮她协调课程时间,常常问候她的身体状况,让她倍感温暖。
毫不紧张自然不可能,高依林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符合捐献骨髓的标准。为了保证身体达到最佳状态,她主动调整作息,早睡早起,健康饮食,戒掉喝冷饮的习惯。与此同时,还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长达两个月的“节制”生活,她用零花钱买了自行车,每天进行有氧骑行……最终她顺利通过了高分辨检测和健康体检。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前5天,捐赠者需要每天打两剂动员针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在这期间,尽管高依林注射后感到腰酸和疲惫,但她一直咬牙坚持着,没想过放弃。
5月30日上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干细胞采集室里,高依林平躺在床上,不能移动身体。采集室内格外安静,只听到机器“嗡嗡”运转的声音。她面色平静,为了保证血液正常流速,双手始终抓握着压力球。一松一握之间,红色的压力球仿佛有了“心跳”的节奏,好似生命的新生。历经5个小时,采集完成,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为她送上鲜花。高依林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7655例、河北省第76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捐献完成后,高依林收到来自受捐者的感谢信。读完信笺,她的眼睛已经微微发红。信里写道:“每每想到即将与家人永别,心里感觉万分难过和不舍,特别是想到自己的女儿还未参加高考……感谢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像你这样的好心人愿意捐献,让我能有重生的希望。”高依林意识到,她拯救的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父亲。她哽咽地说:“于我而言只是做了一个小决定,却能在万分之一的概率中挽救他的生命,是我的荣幸和骄傲。希望他能够尽快恢复健康,平平安安!”
作为河北大学青年志愿者,爱与责任的种子早就在高依林心中生根发芽。不仅仅是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她平时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公益活动:2021年刚入学,参加“百年校庆”志愿活动;2022年假期,在保定市“非遗过大年”志愿活动中推广易水砚;每年迎新生志愿活动等。上次寒假在老家新华书店“返家乡”志愿社会实践活动时,她还安慰与家长走散的小朋友,帮助其与家长电话联系。
回想过去,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中,高依林感受到爱与温暖,身体力行传递延续。她笑着说:“我身边已经有3个人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