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4-07-23 08:43
□保定日报通讯员 郑 红 李 妍
高温酷暑,猫狗等宠物变得狂躁,从市第一中心医院东院区急诊科“犬伤门诊”了解的情况,夏季被动物咬伤、抓伤的患者明显增多,而且受伤人群以14岁以下的儿童居多,那么被动物咬伤后究竟应该怎么办?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狂躁、恐惧不安、怕光怕水、怕风、流涎和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一旦发病死亡率100%,但是通过正确处置也可以预防。因此,规范的暴露后处置非常重要。
狂犬病暴露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破损皮肤等,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组织。根据接触方式和受伤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I级暴露:接触或喂饲动物,完好皮肤被舔舐。处理办法:清洗暴露部位,无需进行医学处置。
II级暴露:裸露皮肤被轻咬,或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处理办法:处置伤口并接种狂犬疫苗。特例:确认为II级暴露且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或II级暴露者伤口位于头面部且不能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况时,按照III级暴露者处理。
III级暴露: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破损皮肤被舔舐,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组织污染,直接接触蝙蝠。处理办法:应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接种狂犬疫苗。
狂犬病疫苗的第一剂接种越早越好,推荐的免疫程序仅限于已批准使用相应程序的狂犬病疫苗产品。如国家批准新的狂犬病疫苗产品免疫程序,按最新要求执行。5针免疫程序:于0(注射当天,下同)、3、7、14和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剂次,共注射5剂次。“2-1-1”免疫程序:于0天注射狂犬病疫苗2剂次(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1剂次),第7、21天各注射1剂次,共注射4剂次。
孕妇、哺乳期妇女、喝酒能打狂犬病疫苗,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无禁忌症。接种后少数人可能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极个别人员不良反应可能较重,应及时就诊。应尽量使用同一品牌狂犬病疫苗完成全程接种,如发现受种者对狂犬病疫苗有严重不良反应时,重新评估暴露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可更换不同种类的狂犬病疫苗,按替换疫苗的免疫程序继续完成剩余剂次。
打完针之后24小时内不能洗澡,注射疫苗期间要适当休息,切忌饮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牛、羊肉、海鲜、辛辣食物),避免剧烈活动。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不得抓挠接种部位。注射部位可出现红肿、疼痛、硬结、皮疹和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少数人还可能出现发热、无力、头痛等反应,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处理,可自行缓解。极个别出现罕见的不良反应,如果发生过敏性休克,需尽快到医院救治。
打过疫苗,又被咬伤了,还要再打。如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不需加大剂量;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接种;全程接种后3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应当于0和3天各加强接种1剂狂犬病疫苗。被动物咬伤、抓伤后要及时到“犬伤门诊”处置,以免耽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