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8-02 08:19
□保定晚报记者 刘芳
夏夜的西堤路上,一束光追赶着另一束光。在马拉松之后的日子里,这条跑道上多了骑行者的身影。
在保定,清晨四点,竞秀公园就有了路跑者的脚步;泳池里,长训班的孩子们嬉笑着钻进水中;社区篮球场上总能见到腾跃投篮的少年,即便在已经熄灭了灯光的夜,即便在几近40℃的天。
动起来,于这座“奥运冠军之城”的市民而言,似乎是一件不约而同的事儿。而与这群人一起燃动的有保定接连承办的运动赛事,有以“流量”带“增量”的赛事经济,还有“赛事之城”建设的铿锵步伐。
优化布局,
推进赛事高质量供给
体育赛事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2023年以来,市体育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奥运冠军之城”建设,着力打造体育强市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协同发展。各项体育赛事在古城保定逐一亮相,高质量供给。
一年多来,全国知名群体赛事密集落地。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全国男排锦标赛、最强乒团·中国业余乒乓球团体赛、全国武术套路赛、中国大学生空手道锦标赛、全国排舞锦标赛等高端群众体育赛事相继开展,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一流的赛事盛宴。
市人民体育场焕然一新。
继2023年“一城双马”的保定马拉松赛事广受好评之后,2024保马再度成功“破圈”,为保定的办赛水平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保定市空竹运动会、保定市首届全民健身大会、“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青BA”篮球赛、京津冀儿童滑步车公开赛以及一场场运动主题活动,让保定运动爱好者有的看,更有的玩。同时,各县(市、区)充分用好当地体育资源优势,打造“一县一品、一县多品”赛事品牌。通过体育赛事活动引流搭台、文旅商农项目唱戏,有力提升了城市形象、拉动了经济发展,努力营造“周周有比赛、月月有精彩、季季有高潮”的赛事活动氛围。
此外,我市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关规划,形成覆盖全域、贯穿四季、全龄参与的赛事活动供给体系;建立体育、公安、卫健等多部门联合“一站式”赛事保障服务机制和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项目管理中心、单项协会的沟通对接,用好支持政策,鼓励企业专业化、市场化运营体育赛事。全面优化群众体育赛事时间、空间、项目布局,构建市、县、乡镇(社区)、基层社会体育组织多层级联动办赛体系,实现“名赛”和“民赛”相得益彰。
赛事经济,
解锁“流量”变“增量”密码
4月19日、20日,我市成功承办了以“赛事新经济 户外新动能”为主题的京津冀(保定)赛事经济暨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领导、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全国体育领域专家以及保定籍冠军、知名媒体人、企业家代表等500多人齐聚保定,共商京津冀赛事经济发展大计,共谋京津冀户外运动产业未来,为今后赛事经济和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户外在河北”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发布河北省“跟着赛事去旅行”精品旅游线路、京津冀户外运动目的地等,充分释放体育消费潜力。保定市全民健身嘉年华,舞狮、空竹、花毽、铁球、太极拳、麒麟鞭等具有保定特色的全民健身项目精彩呈现,京津冀滑板交流赛、京津冀飞盘邀请赛、京津冀滑步车公开赛、保定市“奥运冠军之城”杯激光枪射击锦标赛等,“流量”不断,“增量”满满,不断推进保定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以“体育+旅游”模式为引导,举办“恋乡·骑行保定”探寻最美乡村活动,2024中国·阜平东南山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车争霸赛、阜平红色超级马拉松赛、易县森林越野半程马拉松、唐县首届山地越野赛等山地户外活动50多场次,形成体育事业发展和旅游项目推介双赢局面。
2024京津冀(保定)第二届儿童滑步车公开赛,赛场上小选手们逐风而行,你追我赶。
统计数据显示,保定马拉松赛拉动消费1.44亿元,全国排舞锦标赛拉动消费400.74万元。目前,保定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有3500家左右,从业人数超过10万多人。在体育培训业、健身休闲业、冰雪产业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体育产业列入了市委、市政府“千百亿”产业发展重点工作,持续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医疗、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以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赛事、体育场馆服务、体育装备制造、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让体育运动在城市空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融合发展,
构建全民参与的“大体育”格局
马拉松在万众瞩目的春日里燃动了一座城。而这城人对奔跑的热爱却流动在清晨的微风里,闪耀在每晚的路灯下。
高供给、高品质的体育赛事,让保定这座走出众多世界冠军的城市越发夺目。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10分钟健身圈”为引领,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则是“赛事之城”建设的重要保障。
2022至2023年,我市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资金6139万元,专项用于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设施建设等工作。一批运动场地见缝插针地“嵌入”市民生活圈,城市空间的“边角余料”成为全民健身的“金角银边”。2023年,全市更新健身设施1337处,新建(改建)体育主题公园26个,建设球类场地152片、健身步道29条,全民健身“幸福半径”持续拓宽。此外,我市会同省体育局建设国家级乡镇(街道)体育工程3个、省级乡镇(街道)体育工程19个。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至2.64平方米,全民健身可及性和便捷性大幅提升。
“恋乡·骑行保定”走进涿州市,骑行路上春光正好。
据介绍,我市目前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5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6.72%。在家门口享受一流赛事盛宴,出家门就有健身场所。保定市民触手可及的“体育+”生活体验正逐渐成为日常。
体育与城市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是自成一体的城市文化形态。秉承“体育+”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赛事之城”建设的必修课、必答题。
目前,我市大力推进文体旅赛事融合。依托境内山、河、湖、林以及公园、绿地、景区、历史文化遗存等城市空间资源,举办了顺平桃花节健步走、易县铁人三项、环清西陵自行车赛、满城柿子沟越野车赛等系列户外比赛活动。深化体育与农业融合发展。以阜平骆驼湾“村BA”为核心,举办保定市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历经县(市、区)海选赛600余场、片区赛50余场,现场观众达到20万人次,展现了乡村之美、乡风之美,推动乡村旅游延链聚能。推进与商务融合发展。依托主城区上谷大观、万博广场、未来石等8大商圈,广泛开展了电子竞技、夜光跑、城市定向赛、三人制篮球赛等潮玩、休闲、娱乐等赛事活动,打造集聚人气的潮流运动地和体育消费新商圈。
融入城市的体育更具魅力,拥有体育的城市更显活力。“赛事之城”建设的路径中,无疑还有更多的挑战,但也有更多的可能,更多关乎运动的集聚和期许。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