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4-09-13 11:20
缅怀英烈 致敬英雄
杨光庭烈士事迹
杨光庭,原名杨瑞(杨忠),曾用名杨学田,字光庭。1908年出生于涿州城内西丁市口街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在外地经商,久出不归,家境较为贫困。杨光庭在本街小学毕业以后无力升学,在亲属的影响下,即在当地学医。为寻求谋生之路,他在十六岁时跟随一位裴姓医官远赴东北,在东北军六七五团当兵,历任医士、医长、上尉军医。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霸占沈阳以后,驱兵北上要侵占长春、哈尔滨。1932年1月5日,原东北军依兰镇守使兼独立第二十四旅旅长李杜,亲率步兵一个团赶到哈尔滨郊外,成立了“吉林自卫军总司令部”,指挥哈尔滨保卫战。在保卫战中,时任军医的杨光庭在这次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率领医护人员抢救、医治伤员,为“哈尔滨抗日保卫战”做出了贡献。
1932年春,日寇侵占哈尔滨以后,不断地加派重兵向吉东地区进攻。“吉林自卫军”由于寡不敌众,不得已向后方转移。六七五团驻军在牡丹江铁岭河子车站。在此期间杨光庭经常为驻军附近的老百姓看病,在看病时结识了铁岭河子小学校长、共产党员王德民及其兄王德纯,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后经王德纯牵线,杨光庭与他的堂妹王淑花结为夫妇。经过地下党员王铸的介绍,杨光庭于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2月,党组织派杨光庭到牡丹江市内作党的地下工作。杨光庭利用自己有医疗技术的条件做掩护,在牡丹江闹市区开设了一家“大同医院”。医院表面上是私人诊疗所,实际上是“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和“满洲省委”直接领导的一个地下秘密交通站。杨光庭为该站的负责人,王德纯负责外部事务。医院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经费事项由王德民负责解决。
交通站的任务是:负责中共同“共产国际”,“吉东局”同绥宁中心县委、东满中心县委、饶河中心县委的各县区的联系,以及“吉东局”同“抗日同盟军”第四五军的秘密联络工作。当时“吉东局”的所有文件,由吉东局书记孙广英阅批后,再由交通站王德民转交满洲省委及有关县委、区委或军队党委。
“大同医院”开业后,杨光庭白天对外给患者治病,不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行各业的人都可在医院出入;晚上还得参加会议,为同志们安排食宿,接转组织关系。曾给刘德民、吴平(即杨松)、钟子云、赵志刚、关淑兰(林娜)等同志转接组织关系。关凤岐、孟淑贤、钟林等同志也曾到该医院联系过。特别是吉东局书记孙广英以“王先生”的身份经常住在“大同医院”。有一次,孙书记患了伤寒病,不能工作,经杨光庭悉心护理,精心调治,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把他的病治好了。杨光庭家住房窄小,但只要有同志来,他都热情接待。关淑兰、杨波(省委巡视员)都在他家住过。
他们经常借散发《大同日报》、《泰东日报》、《申报》之机,散发革命传单,鼓励工人、学生抗日救国并发展党员,为党做了大量工作。
由于“大同医院”是群众治病场所,有利于掩护秘密革命活动,同时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也团结了一大批爱国志士,对牡丹江地区的抗日斗争起到了推动作用。
后来,共青团满洲省委宣传部长杨波从牡丹江巡视回哈尔滨时被捕叛变,供出了组织,出卖了同志。致使“大同医院”和其它党团组织遭到了严重地破坏。
1934年3月初,杨光庭被捕了,先押至牡丹江警察署;五天后,又押解到哈尔滨日本警察署监狱。在狱中受尽了多种酷刑,但他始终没有供出党的任何机密。5月初,被转押到哈尔滨道外警察署。5月9日,又被押送到市警察厅刑事所留置场(今“东北烈士纪念馆”地下室)。当时敌伪监狱中的看守人员贪污违纪,克扣犯人,饭菜数量不足,质量不好,还不准家属接见、送东西,不准读书看报……狱中的四十多名被捕同志对敌人的恶劣行径非常不满,由董雨航(捕前是哈尔滨道外区委书记)首先发动并领导所里犯人,组织起来向敌人展开了长达八天的绝食斗争。杨光庭在这次绝食斗争中站在最前列,他利用承担给难友们检查身体的机会嘱咐大家多喝点盐水,以延长绝食的时间,并对叛徒杨波警告说:“你也要参加绝食斗争,主动争取赎罪;如果再搞破坏,斩断你的头!”
在全体同志的同心协力、坚决斗争下,狱方终于答应了改善伙食、允许家属送东西等合理要求。但杨光庭在绝食斗争中,终因操劳过度,身体又遭受严重摧残,不幸于1935年4月16日壮烈牺牲在敌人的监狱里,年仅二十六岁。他在临终前曾宣誓:“誓为革命斗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