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9-20 09:23
□苏锁军
华北明珠白洋淀久负盛名。自从在初中课本上看到以后,那美丽的风姿便印在心田,成为心驰神往的地方。
第一次去白洋淀是2004年冬天,工作结束后驱车沿白洋淀堤岸行进,冰面上枯黄的荷叶和三两株残苇在冷风中摇曳着跟我们挥别,当时只是隔着车窗匆匆一瞥。
真正走进白洋淀是在12年前的夏末秋初。白洋淀河汊纵横,杨柳垂岸,鸡鸭成群,处处洋溢着祥和静谧的水乡情调。加装了柴油机的小木船吐着黑烟,哒哒哒欢叫着向淀内驶去,船身劈开的浪花飞溅在我们身上,夹杂着鱼腥味。不知名的水鸟被马达声惊起,扑棱着翅膀从眼前的荷丛中飞向远处的芦苇荡,网箱里的鲤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隐没于灰黄的水中。小船四周莲叶婆娑,近处芦苇似城,远方水天相接,不觉间我们已经驶入芦苇荡深处。
驾船的老汉突然停掉了柴油机,小船靠惯性慢慢钻入莲丛。刚刚船行如飞时带来的凉风骤然消失,天上的骄阳也似乎增加了热度。头上太阳晒,足下暑气蒸,一霎时汗水顺着我们的额头、脊背往下流淌。盛夏已过,荷花大部分已经凋谢,荷柄高举着饱满的莲蓬。我当时也想学驾船老汉的动作,跨出船舱去采几个莲蓬留作纪念,但是刚一起身就觉得小船晃动得厉害,不敢再越雷池一步,生怕掉进不知深浅的水中。
后来再次踏进白洋淀是2022年的腊月。淀区内,清淤的挖机、拉土的卡车、随风飘扬的彩旗、戴着安全帽的工人,到处热气腾腾,火热的施工场景驱走了严冬的寒气。
今年夏天,暖风熏沐,荷花正香。受朋友的热情相邀,我们一行人到雄安采风。尽管由于工作关系,近年来我曾数次出入雄安,但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采风活动却是一次也没有进行过,那颗文学的种子一直在心中萌动。这块神奇的土地,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还是著名的“荷花淀”文学流派诞生地、小兵张嘎故事的诞生地,有孙犁纪念馆、徐光耀纪念馆,是许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心中的文学圣地。
这一次,在白洋淀景区码头,等待我们的是一艘崭新的电气化快艇。艇上座椅舒适,视野宽阔,并配有救生衣。时过境迁,跟当年乘坐柴油机木船相比,安全感、舒适度有着天壤之别。白洋淀人的观念在改变,设备在更新,生态环保理念已经深入到新区的每一个细节。
舟行水上,没有油烟和机器的马达声,只有船尾划开浪花奏出的美妙音符。我们轻声谈笑,不时拍照留念。天公作美,给我们撑起了一把遮天蔽日的太阳伞,带着丝丝清凉与荷香的风从身旁掠过,水面上游船如织,水鸟低翔。
当我们身处荷园,极目远望,看不到边际。盛开的荷花,红色、粉色、紫色、鹅黄、杏黄、粉白、青白……姹紫嫣红,五颜六色,大的如盘,小的若枣,花形若春桃若秋菊,若芍药若牡丹,大千世界,花开万种,荷花便有了万种风情。园内荷株不计其数,品类繁多,容颜难描,白洋淀荷花名不虚传。一朵朵盛开的莲花似仙女起舞,那清雅高洁、华贵不凡的气质和姿容令人迷醉,远看群芳争艳,近睹摄人心魄。荷花的世界,总有一朵为你倾情,轻触一朵,足以慰心。
孙犁纪念馆临水而居,规模不大,院中有孙犁先生的汉白玉坐像。静静地站在这里,我的耳边仿佛响起孙犁先生笔下主人公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孙犁先生用生动朴实的笔蘸了这一淀的浓墨,把当年白洋淀男男女女上阵杀敌、热爱生活的场景永远留给了我们,让我们很早就认识了淀里人家,认识了白洋淀精神。
如今的白洋淀,荷田依旧飘香,月光依然如水。淀里人家和从各地前来的人们如各色的荷花绽放着自己的精彩,将这颗华北明珠装点得更加璀璨,书写出一曲新的白洋淀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