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故乡的树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9-27 08:49

□闫振声

我的故乡在华北平原的农村,故乡的人们对树格外喜爱。我的长辈们称树为“树儿”,把树当作自己的儿女、未来的希望及依靠。缘由是他们以种地为生,农作物产量低,不能满足生活需求,而树木却很宝贵,除自家使用还能卖钱。正是那些极平凡的树,曾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帮乡亲们渡过了一道道难关。

树在人们心目中形象极佳:品德高洁,挺拔坚强,根深叶茂,奋发向上,耐得住严寒酷暑,经得起狂风暴雨……人们用这些词语评定树、赞扬树。不但如此,许多人给娃娃起名还绞尽脑汁带个“树”字,尤其是男孩子,希望他像树一样茁壮成长,成人成才。

故乡的树之所以宝贵,主要因为其用途非常广泛。那时候,人们盖房需要木材,大小农具制作需要木材,家具更是如此,就连炊具、厨具大部分也是木质的。人去世了还要打口棺材,而且是大木料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棵直径16—18厘米的榆树能卖12到15块钱,相当于一个工人半月的工资,所以家里有几棵成材的大树算是不小的财富。那时我们村只种果树和用材类树,不种观赏类树。杨柳榆槐、梨桃枣杏很普遍,适宜生长。果树不多,结了果多是自家吃,而木材类树很多,所以人们说的“树儿”主要指木材类树,又以榆树为主。

乡亲们说榆树浑身都是宝。榆树木质好,既坚硬又柔韧,纹理美观,无论做家具还是做房屋的椽子、檩、柁、门窗,都属上乘材料。况且榆树皮黏性强,用碾子轧成面是做食物不可或缺的“黏合剂”。山药面、高粱面压饸饹需要它,烙饼需要它,糠和菜做馍也需要它。用玉米糁和野菜熬粥,粥太稀,清汤寡水不好喝,放一撮榆皮面就变得黏稠可口了。民间小作坊制香也要榆皮面。榆叶和榆钱“蒸苦累”是家乡一带的特色美食。

榆树还有一个优点——适应性强,成活率高,耐旱耐涝,生长快,土质和环境好赖对其影响不大。

我父母都喜欢树。父亲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种上一棵小树,长十二三年就成材了,得济了。”母亲也常说:“有根儿的多栽,有嘴儿的少养。”我小时候,我家院里院外20多棵树,除了两棵桃树,其余都是榆树。我家几乎年年种树,每次多时三五棵,少时只有一棵,都是补栽。因为生活困难,刚够檩木的树去年冬天卖了,救了急,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几年。

做檩木的榆树取材时都是刨,很少齐着地皮锯。因为刨可以增加长度,而且根部粗壮结实。刨树多在秋末和冬天,此时叶子已经落尽,树的津液回归树干,木质坚硬,韧性强。天暖时伐的树营养分散,主杆虚空脆软,被诮称为“热粘皮”,价格便宜,而且不好卖。

农历二月中旬之后至清明前是种树的最佳时节。一人多高,像镰刀把那么粗的树苗一棵3到5角钱。乡亲们种树还特别注意土的松软及纯粹,树坑里的回填土先用锹拍打一番再用手抓挠,使它更加粉碎,同时拣出土里的砖头瓦砾。如果在碱性大的地方种树,就把土换成自留园里的壤土。他们这样认为:“小树怕盐碱,尤其是倒栽,不好活。换了土,等根须壮了就不怕了。”

村民们对树的管理保养做得也很到位。刚种的小树为防鸡刨猪闹、小孩子们摇晃,砍些棘针(酸枣枝)绑在树干上。发现有的小树倾斜了,就拴根绳子把它拉直。有的大树被虫蛀了,就爬上去往蛆眼儿里灌药。至于剪枝去杈更是常做的事情,长辈们说:“人和树一样,不修理不成材。”

故乡的树笔直茁壮,枝繁叶茂,成材早,每一棵都深深根植在我的心田,令我常忆常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