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吃水的变迁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09-28 10:30

▢贺东杰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要让我说还得加一件,那就是水,因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水。如今住在高楼里,吃水很方便,打开水龙头就有,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可我却深知在过去吃水的不易。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刚记事时在老家吃水还要靠人力挑运,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去井里挑水,那时井还是土井。挑水工具很简单,一根担杖,两只水筲。到了井边要把水提上来,提水是很有技巧的,用担杖勾住一只桶下到井里,够到水面了,轻轻一摆,水筲倾斜灌进一些水,筲就下沉,灌满水提拉上来,再如此操作一遍,灌满另一筲。可别小看这一摆 ,这可是技术活,力度、角度小了灌不进水,力度、角度大了筲可能会脱落,不经过几十上百次的练习可掌握不好。两只水筲灌满,担杖上肩,颤颤悠悠把水挑回家。这叫一挑儿水,重量总有五六十斤。现在还记得第一次挑水的情形,去时挑的空筲,觉得是小事一件,可当担杖上肩,费好大劲才直起腰来,磕磕绊绊踉踉跄跄把水挑回家,一路上不知歇了多少回,鞋潮了,裤子湿了,水也只剩下半筲,肩膀火辣辣得疼了好几天。可再疼也得吃水呀,咬牙坚持着,一天,两天,十天,百天,力气在增长,技巧在增加,肩膀磨硬了,步子走稳了,把水倒进瓮里的那一刻开心极了。

那时水瓮是家家户户的必备之物,堂屋灶台边都有一个大水瓮,少说也能盛四五挑儿水,每天早晨把水挑满,以供家里全天使用。卫生条件差,水是土井里的水,瓮上也就是个盖帘盖着,过一段时间就要淘瓮,也就是把瓮清洗一番,因为瓮底沉淀了一层泥沙,也亏得那时水质好,就那么喝也没闹过肚子。大夏天掀开瓮盖,舀一瓢凉水灌下去,成为儿时清凉的记忆。别说夏天,就是冬天也是照喝不误,那时冬天很冷,瓮里的水都能冻成冰,大早清得拿瓢砸开冰凉碴舀水,那水喝下去才叫透心凉,那砸冰舀水的记忆终生难忘。

后来地下水位下降,土井干了,村里打了“洋井”也就是机井,出水量大,直接用筲接水,省了许多事,可仍然需要挑。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自来水管通到了各家各户,终于告别了挑水时代,担杖和水筲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