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4-12-13 09:01
□闫振声
我们家乡农村的民宅房前都有几级台阶,拾级而上,是个和屋里地面一样高的平台,俗称“台子”。台子是屋与院的延伸,是二者的纽带和桥梁。
一
从我记事起,我家的老房门前就有座台子,由三部分组成——台面、护墙、台阶。台子的东南两面是护墙,西面敞着,是四级台阶。台子三部分的工艺各不相同,台面是“墁”的,护墙是“垒”的,台阶是“扎”的,材料和房一样,都是旧式青灰砖。
台面是长方形的,面积约2平方米,比院子高半米多。护墙两横砖宽,高出台面2尺,从台面往上是空斗墙,最上一层又恢复“卧垒”。这样不但省砖,而且美观、通风、透光。护墙顶上平整,可以晒东西,可以当板凳坐。台子虽小,但不狭促,既美观又大方,与院子、房屋连成一体,十分和谐,布局巧妙,很好地展示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多种工艺,体现了中华民族简约朴素和谐的审美观。
台子是我家日常生活中一处重要的活动场所,平日里择菜、洗菜、洗衣服、洗脸刷牙几乎都在上面,天暖时吃饭、消暑乘凉有时也在上面。用煤火炉炖鱼炖肉,赶上无风无雨天,把炉子搬出来放到台子上,免得在屋里冒烟呛人。秋天擦薯片也在那里,自留园的玉米棒子收了后一层层码在护墙上晾晒。护墙猛然增高了,上半截金黄灿烂,为台子添了不少光彩。我们还在台子上压饸饹、打麦子。
记得有一年初春,母亲让我把饸饹床子用水冲干净,架在台子的东南角护墙上,中间悬空着,把和好的圆柱形面团塞进床子的圆孔里,一个人站到护墙上压,另一个人在下面用箅子接。我家的饸饹是山药面里掺了些白面,卤是腊肉丁、干白菜、黄豆芽,喷香筋道。我吃了两大碗,肚子都鼓鼓的了还想吃。
那年我家自留园的6分麦子长势非常好,秸秆矮、粗壮,穗大,籽粒饱满,成熟后碰一下好像就能从壳里掉出来似的。麦子割了拉回家堆在院里,拎一捆放在台子上,用脚踩着穗搓,我和妻子两天就打完了,晒干簸净了有240多斤。
二
台子又是孩子们娱乐的场所。男孩子们在上面弹玻璃球、摔元宝、抽陀螺、印印版。刚印的印版摆放在护墙上,安全,干得快。女孩子们挝子儿、踢毽子、跳皮筋。学生们还在台子上演节目、唱戏。演节目唱戏都是在农闲的星期日和年假里,演员是上一、二年级的弟弟妹妹的同学。节目短小,有快板、三句半、小合唱等,比较长的是新编话剧《小放牛》。戏更简单,多是女生演古装戏中的刀马旦,如:花木兰、穆桂英、鲤鱼仙子等。起初是同学们自发的,后来,三姐四姐如果在家就指导他们排练,帮着化妆。挨门的这间屋子做后台、化妆室,台子当舞台,把一扇门关上,在门上挂块布帘就是剧幕。
报幕员昂头挺胸迈着正步出场,亮开稚气的嗓门喊:“第一个节目——《花木兰从军》!”于是门帘一掀,出来一位巾帼英雄,红嘴粉面黛眉皓齿,双眼闪亮,头扎一条三指宽红绸子,肩披女式方头巾,遮住上半个身子,腰间也围一块方头巾,由于人矮小,头巾盖住了脚面。小演员举着从庙会上买的红红绿绿的刀枪,天真烂漫,英姿飒爽。花木兰和穆桂英的扮相一模一样,鲤鱼仙子特殊些,肩背上罩一个花格网兜,表示满身大片鱼鳞。
演员不唱,也没念白,只是舞动,多是“跑圆场”,中间重复几次自编动作——身体下蹲、转身仰面、睨视云霄,同时手里的刀枪指向碧空。这个造型犹如马鞍鞒上的女将,回首弯弓射雁射雕。伴奏只有一种打击乐——敲铜洗脸盆,一敲“咣咣”响,5声算一节,演员随“咣咣”声侧着身子碎步走圆场。心里数着,耳朵里听着,响5下就来一次“弯弓射雕”动作。
有时也有男生上场,也是模仿古戏中的英雄豪杰。分不清是张飞李逵,还是窦尔墩黄天霸,报幕员只报演员名字。动作表情是一样的,上场先瞪着眼摇头晃脑地“哇呀呀”喊两声,然后扭动身子踢腿,双手胡乱比画一通,也很有趣。如果在夏秋时节,就把鲜艳的玉米须挂在嘴上、鼻子上当胡子,更惹人发笑。
三
台子南边地下是花池,花池不养花,只种瓜,黄瓜、瓠子、吊瓜,每年只种一样,一年一换,还种过一年葫芦。恰好有几根闲置的檩可以搭瓜架。瓜架大而高,麦收前瓜秧争先恐后地爬上去,盛夏来临时就占领了整个“阵地”,原本光秃萧条的木架,此刻变成一座其叶蓁蓁、花团锦簇的大花棚,看上去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十分壮观。瓜棚上下,蝴蝶翩翩,蜜蜂嗡嗡,再把几个形状不同的蝈蝈笼子挂在下垂的累累瓜果之间,台子顶上不仅有了悦目赏心的红花绿叶,而且有了悦耳怡神的妙曲。独自在台子上歇息、乘凉,或是一家人围着小饭桌在台子上吃饭,我都感觉好像身处仙境,有一种不可描摹的情趣。
台子上也很适宜放鞭炮。我印象最深的是过年初一起五更吃饺子前,哥和我还有弟弟把鞭拿到台子上,用竹竿挑着伸到护墙外放,这样方便安全,因为迟响的鞭和碎纸屑落在花池里,有护墙挡着,不至于炸伤人;花池离柴垛远,也不会引起火灾。母亲在外屋煮饺子,一听到她喊:“下饺子了,快放炮仗!”弟弟急忙用手里燃着的香点焾子,随即“噼啪噼啪”响起来,清脆悦耳。同时,鞭炮迸射出无数红黄火花,在黎明前的夜幕中绚丽耀眼,弟弟激动地跳着脚欢呼。
台子是我排解忧烦、想心事的地方。我成年后,情绪低落迷茫时,习惯坐在台子上静心思考。嗅着台子东边的香椿树散发出的幽香,看着脚下依稀斑驳的树影,头顶树间麻雀叽叽喳喳,燕子呢喃,胸怀慢慢敞亮了,忧愁和烦恼烟消云散,仿佛久旱的禾苗遇甘露,精神又振作起来。
后来,我家在旧房东边盖了新房,老屋不再住人,自然台子也空闲了。屈指数数,台子使用了30余年,人进人出,历经踩踏摩擦,加之风吹雨淋,台阶中间一段的棱角没了,变得低矮光溜,颜色由原来的淡青变为灰白。台面凹凸不平,鹅卵石般闪着青色光亮,整体显得沧桑、衰落。然而,我对它的感情至今不但没有冷却,反而越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