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1-08 10:25
□赵吉胜
天未明透,村庄便醒了。那是腊八节的清晨,袅袅炊烟如轻柔的画笔,将冬日的寒凉渲染得有了几分温暖。远远望去,每一缕炊烟都是一盏灯火下的忙碌剪影。空气中弥漫着谷物与豆类的香气,家家户户都在熬煮腊八粥,宛如一场默契的迎新仪式。灶台上的火光忽明忽暗,像旧时光里跳动的片段,静谧而又鲜活。
小时候的腊八节似乎永远定格在一幅温暖的画卷中。祖母总是早早起身,生火,淘米,浸豆,那些琐碎的忙碌中透着一种不动声色的从容。豆子在清水中漂浮、沉底,红枣、花生与各种杂粮混在一起,等待着熬成一锅浓稠的温暖。火光映在祖母布满皱纹的脸上,她弯腰添柴的身影总让我觉得世间所有的温情都可以盛在这一锅粥里。
等粥熬好了,祖母会端着木勺细心地为每个人盛上一碗。围坐在桌边的我们端起碗喝粥,热气扑面,这是冬日里最柔软的安慰。那时的腊八粥不只是味觉的享受,更是生活的仪式,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幸福。而今,祖母早已不在,记忆里的炊烟也变得遥远,但那碗腊八粥的滋味却深深刻在心底,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后来我离乡多年,每年腊八节,我总会习惯性地煮一锅腊八粥。身处异地,缺少家乡的那些丰富食材,但简单的几样豆子与米煮成一锅粥,依然能唤起心底最深的牵挂。这并非一碗简单的粥,它是回忆,是某种情感的延续,是旧时光里亲人目光的温度。
煮粥的过程总让我想起那个炊烟袅袅的清晨——祖母弯腰忙碌的身影、灶台上咕嘟作响的锅盖,还有窗外刺骨的寒风。那时,热粥下肚,寒冷似乎也跟着散去。而如今,即便身在异乡,只要一碗腊八粥入口,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那个炊烟环绕的小院,回到了那个满是人间烟火气的早晨。
腊八粥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记忆的延续,是心灵归属的象征。旧时光里的腊八粥承载了太多的温暖与欢笑,如炊烟般无声地弥漫,又如灯火般悄然点亮,给每一个冬日增添温情。如今的生活已然不同,但腊八粥依旧煮着,那些过往的记忆与深深的牵挂也依旧在这一锅粥里氤氲。
腊八粥是旧时光里的炊烟,是生活里一缕不散的温暖。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它始终提醒着我们,在岁月的某个节点,有一盏灯、一缕烟火、一碗粥静静等着我们归来。于是,我们终于明白,腊八粥里不只是味道,更是一种回归——回归那段有人间烟火、有人守候的时光。
人间烟火,岁岁年年。一碗腊八粥,一段旧时光,在滚滚红尘中温柔相随,静默流淌。即便世事变迁,那一抹炊烟也将始终袅袅升起,守候着家,守候着旧时光中最朴素却最深厚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