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14 11:07
□闫振声
这里说的“请媳妇”是指春节请本村当年过门的媳妇吃饭。我们清苑区的农村过去有这个习俗,1980年之前很盛行。
请媳妇有固定日子——正月初三中午。那时农业生产落后,物质匮乏,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必须“抱团取暖”,因此对乡情、亲情格外看重。请媳妇和拜年一样,是维系改善情感关系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能消除矛盾,营造和睦友好的邻里氛围,人们对此相当重视。
有的请客方在人家娶亲甚至订婚那天就考虑到了,不但提前准备好了食物,多数人家还要订借宽大阔气的矮腿饭桌、细瓷带花的盘子和碗。被请方也很重视,耐心指教媳妇席上注意什么,讲述乡俗礼节,并告诉她自家与请客方的关系等等。
请媳妇不只双方家里重视,媳妇本人也很在意,很早就琢磨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如果自己没有鲜艳、质料好的,就会四处去借。无论如何,那天一定要风光体面,不能叫人小瞧。
初三吃过早饭,请客的主家就开始忙活。客人来了,把菜一盘盘、一碗碗端上桌,齐齐整整,满满当当。通常是8个菜(4盘4碗)或10个菜(4盘6碗、4碗6盘、5盘5碗),看上去样数多,丰盛又气派。但是,无论盘里还是碗里都做了“手脚”,底下有的垫了切碎的干白菜、干菠菜,有的是鲜白菜帮、水萝卜片、红萝卜蛋子片,肉片肉块只有表面薄薄一层,而且是连刀的。
并非主家虚假奸巧,是心有余力不足。试想,在“瓜菜半年粮”的日子里,整那么一大桌好菜多不易,大家都能理解,说是“心意到了就知情不过”“瓜子不饱暖人心”。
主食很实在,白面馍小米饭汤,还有稷面折饼、黍面黏糕,岗尖一大箅子,放在旁边的迎门橱上,随吃随拿。黏糕里掺了红豆和绿豆,每个上面摁了两颗大枣,红黄绿星星点点,散布得很匀称,分外诱人。
白面馍更具艺术性,都是用上等小麦粉制作的动物和花卉形状,小巧玲珑,栩栩如生。馍上还点了鲜艳醒目的染料,越发刺激人的食欲,既饱口福又饱眼福。各式各样、别致可爱的馍展示出农家妇女心灵手巧、热情好客,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平常情况,一大桌菜只请一个新媳妇,以示重视。也有一次请几个的,但很少。这是因为,必须被请的媳妇们互相熟悉、关系密切,至少没有隔阂,否则坐在一起会拘束别扭,“请”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会落埋怨的。
新媳妇赴席要有婆家人陪同——保驾护航。“保镖”都是能说会道、有点威严泼辣的婆家嫂子。路上如果有小叔子拦截耍逗,嫂子就挡在前面,笑着扑打他们。新媳妇趁机红着脸、低着头迅速跑过去。如果她在席上话头或行动有什么不妥,嫂子就想法遮掩、打圆场,反正不能让自家妹子出丑。
席上没有男人,清一色的娘子军。她们文质彬彬,言谈举止轻盈优雅,从始至终听不到碗筷响,也没有吞嚼声,只有劝吃劝喝、表示亲近和感谢的话语,有来有往,一句接一句,连贯而紧凑。主家说:“多吃点,也没做什么。别见外,就只当在自个家里。”客人说:“别光打掴了,又不是外人。弄了这么一大桌子,真是麻烦你了,让你们破费了。”“不麻烦,没说是亲的热的吗?我巴不得你天天来呢。”主家殷殷笑着说。
新媳妇要走,女主人送到大门口,嗔怪说:“筷子都没怎么动,俺们这心里多么不落意。”对方说:“吃得可不少,都快顶嗓子眼了。”
人缘好、有威望的人家,那天新媳妇很辛苦,从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多,两个多小时要应付好几家。常见这样的情况,到一家寒暄几句,上炕坐下,捏起筷子比划两下,起身就走。因为下一家的人在外屋等着呢,必须满足所有请家,不能让人说架子大,瞧不起人,请不动。
过年请媳妇以及类似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优秀品质。在早年贫穷困苦的岁月里,那些良好传统犹如春风春雨,温暖滋润了乡亲们的心田。大家凭借着乡情亲情,相濡以沫,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