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14 11:07
插图 四月
□马三
儿时的春节才真正称得上是过年呢。
从腊八开始,年味就开始在空气中弥漫。过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去了,人们就张罗着准备年货了。集市上人山人海,人们购买的年货大都用自行车载着或者用牲口车拉,那场面相当壮观。鞭炮市更是热闹,各种爆竹的炸响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大概过了腊月二十五,母亲就会熬一锅酸菜,里面放上豆腐、黄豆芽、粉条和海带,还有一些切成花生粒大小的肉丁。做熟后盛入一只半大不小的瓦缸内,断断续续吃上好几天。有时还会摊一些炉糕,有专用模具,刚出锅时又香又松软。
大年三十吃过早饭,我们就开始打扫院子、贴春联,先将白面和成糨糊,再用笤帚在门框上刷好,然后端端正正把春联贴好,家家户户红彤彤一片,那喜庆气就不用说了。中午饭我家好像就只有白菜、豆腐、粉条和肉炖上一锅,后来条件好了点,就用白菜心炒上一盘肉,在我心中这是最好吃的。所以直到现在,每年大年三十我都会做一盘白菜心炒肉,作为对儿时的一份怀念。
下午大人们开始包饺子。这时是不允许我们掺和的,生怕说出不吉利的话。等到日落后,天一擦黑人们就去上坟祭祖,俗称燎星。晚上母亲在院子里撒一些芝麻秸,人踩上去会发出咯咯吱吱的声音。我小时候不知道这是什么用意,现在想应该是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吧,然后用芝麻秸穿上一张草纸,草纸上面用模具砸出铜钱的样子,放在厕所、墙角等灯光照不到的地方。我至今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反正是图吉利吧。
那时候没有电视,吃过晚饭后,我就把一挂小鞭拆开放进兜里,取一根檀香,装点炒花生,去找小伙伴们玩。漆黑的夜里,寒风刺骨,却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心情。随着那一声声清脆的炸响声,我们的笑声划过天际,直到现在……
回家后母亲把新衣服给我们换好,我摸摸枕头下那一角或五角的压岁钱,那高兴劲就甭提了,虽然很晚了却没有丝毫的睡意。天还没亮,密集的鞭炮声便在夜空中回荡,起来后照例给父母拜年,然后母亲先盛上一碗饺子,来到院子里虔诚地双手举过头顶,敬献各路过往的神灵。之后我们才开始吃饭,吃完饭人们就开始拜年,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人,大家说说笑笑去给本族的长辈拜年,一进门先磕头,然后就是讲了好多年的老话,您老人家吃了多少饺子啊?不管对方回答多少,都说比去年吃得还多呢,您一定会超过100岁。老人家便乐呵呵地往我们小孩子手里塞花生和糖……
过了初一依然是走亲访友的日子,直到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就算结束了。儿时的春节是我一生的回忆,充满欢乐,充满喜庆,也充满了父母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