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15 11:03
▢闫文发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值我的孩提时期。当时冀中一带人们洗衣服都是在井边或壕坑边淋灰水。没有洗衣粉,碱面也不随便卖,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才见到保定化工二厂生产的“富强”牌肥皂。到七十年代初才有了北京产的“北海”牌、“灯塔”牌洗衣粉和“灯塔”牌肥皂。虽说不贵,但大多数人家也买不起,仍然习惯淋灰水。
淋灰水时用筐头或者浅子(用高粱莛秆做的厨房用具,可以放大饼、馒头、饼子等食物)装上从灶膛里掏出来的灰,用木棍架在大盆上,在灰当中弄个小坑,把井水或雨水一瓢一瓢地倒进去,滴下去的水就是灰水。灰水呈微黄色,类似于啤酒的颜色,乍一闻有股碱性味。我上学后才知道,灰水含碱量高,尤其是黄豆、黑豆、芝麻等作物的秸秆比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含碱量更高更好用。
接多半盆灰水就可以洗衣服了。当时,人们用砖搓板(在坯上刻上横沟,放到砖窑里烧成砖),也有人用木搓板,后来也有人把小药瓶的橡胶塞子钉在木板上当搓板用。随着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再后来大多数人家都用上了塑料洗衣板。
拆洗被褥时,虽说当时大多数人家都是大粗布,但洗完后都习惯用淀粉或白面勾芡,再浆洗一遍。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布面,以免被褥弄脏,下次洗的时候好洗。浆洗过的被里等晾干后再用棒槌到捶板石上捶平整。那时候买布凭布票,布票不够用,农村人的衣服大多也是用大粗布做,然后到供销社的染坊染成“北京蓝”或者“深蓝”等颜色,染了色的大粗布既美观又好洗。因为大粗布上有粗线疙瘩,不光滑,顽皮的我们就风趣地称之为“疙瘩呢”。
改革开放之初,市场上有了半自动的单缸或双缸洗衣机。如今全自动的进而智能洗衣机也进入了普通百姓的家庭,上班前把脏衣服丢进洗衣机,下班回来就洗好了。机械化减轻了我们的劳动强度,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