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20 09:21
□浩渺
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年节的文章,开始便说,一入腊月年味便浓了,说的是一个味道。后来又写过一篇,说年节是个有味之物,也便是个味道。一介凡人,却要谈论年节这般古老深厚的事,怕是永远都只会是皮毛。有一年,已经是临年的腊月十一了,忽然有个电话打来,说大礼拜天的,过来吃大锅炖的拆骨肉吧。
和这位朋友相识并没几年的时间,他却是个可以用心交流的相知者。他老家在东北,到满城来已历几代人,完全本地化了,但我还是觉出了他与旁人的不同。比如他虽然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可以搞出几个国家发明专利;他勤恳地种植土地,还经营着一家企业;他出门在外,除了花红热闹,还用历史和文化的眼光观照着眼中的景观。到了山西雁门关,他去工艺品店专门打听相关的史志书籍。店主看了他一眼,拿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他说还有大本的厚厚的吗?店主又看了他一眼,停留一刻才抱出一本《雁门关志》蹾在他面前。他翻看了一下版权页,看了看定价,418元,没说什么就掏钱给了店主。店主又看了他一会儿,也没有什么话说。
他还爱帮助周边的亲友,是个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主心骨。谁一旦有个大事小情,第一个想到的就会是他,他也从来不会推脱。我们做文学活动,他说,但凡有事用车就给他打个电话。果然,他每次都慨然应允,10年下来也有数十次之多了。他自己搭着车油钱,大多时候,一行人的餐饮费用也都是他一手包揽。我想,他的毫无惊天动地之举都是些平常琐事,可又是那么实在的琐事,而且是长此以往、不改初衷的琐事、好事。
吃饭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一定还会有个氛围。设想如果一桌子人谁都不相识,各怀心事,那还吃什么饭呢,连胃口都不会有了。我们自是不同,本是相交挚友,又称文学同道,一个情、一个义,都是老掉牙的词,却把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饭席间,有的吟诵几首古诗,有的哼几声梆子老调,加上两瓶度数不错味道也不错的纯粮白酒,桌上的气氛总是一浪更胜一浪。我也是饮了酒,就说腊月是年节的前奏,今日饮酒吃骨头也是在过年。大家纷纷称是,又说,可年到底是何等模样,又有什么可以与其相比的呢?大家便说出团圆、幸福、安康、祈愿等词语,这些都是,多少年间都是这么说过来的。可我是想找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又很有味道的事物做比,可它就像一条荡来荡去的绳,似乎就要盈盈一握,却倏忽间又不见了踪影。
有些事情无解即是有解,没有必要过于执着,也许它根本就没有那么一个标准的解,比好饭吃得香甜、适意,这本身就已经很有意义了。但我不会放弃思索,暂把年节比作一个有情之物吧,是人们的行为赋予了年节,它便变得有情有义,富有感召力和亲和力,聚在它的周边会有温暖的感觉,也是它千百年来的积修所得。也恰像我这位朋友,日积月累,让亲友们感受到来自身边的真实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