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21 09:33
□郭振山
年糕实际上应叫黏糕,是将黍子稷子等黏性植物的果实脱皮后磨成面,然后加上大枣、红豆、果仁等蒸成。为方便取食、存储,出锅后用菜刀打成菱形方块,状似糕点,因此而得名。
过去农业实行计划经济,生产队种什么、每种品种种多少亩,年初都由县里将种植计划分到公社,公社再根据各大队实有土地亩数分到大队,大队再落实到各个生产队。由于黍子稷子等小杂粮产量较低,都不列入种植计划。但为了让社员们过年能吃上年糕,生产队便利用大田的边角、零星荒地见缝插针地种植一些,收获后分给社员,一般也就是每人三斤几斤的。谁家也舍不得随便食用,便找个瓦罐坛子储存起来,直到快过年蒸年糕了才肯拿出来。
我读小学三年级的那年,由于全年风调雨顺,生产队种在村西沙滩边缘的黍稷长得特别旺盛,因此各家分的都比往年多。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母亲搬起盛着黍稷的瓦罐来到碾房,把黍稷倒在碾盘上摊匀,吃力地推动碾杠,碾轧脱皮。然后用簸箕簸去秕糠,剩下类似谷米但比谷米略大的黄色小米,人们称之为黏米或黄米。再回家提来半桶水,将黄米倒进水桶中捞一下,一来可以沥去未簸干净的浮皮、浮尘,二来便于上碾子碾轧。待控干水分后摊在碾盘上碾轧成面,就成了蒸年糕的黏米面。
这一切做完后,不知不觉已到中午,母亲抱来柴火点火烧水,趁着烧水的空闲,把刚碾的黏米面倒入瓦盆中。待水烧开后用水瓢舀起滚开的水浇入盆中,并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直至不留一点干面。然后放入红小豆等杂豆、大枣、果仁搅拌均匀,摊在铺了搌布的箅子上上锅,大约蒸半个小时后熄灭柴火,掀开锅盖,拿来菜刀和半碗凉水,趁年糕未凝固,用菜刀蘸着凉水将整块年糕打成菱形块状,翻入箅子或案板上晾开。
这时急不可耐的我们便抄起筷子去抢着夹那尚冒着热气的年糕,母亲不停地用筷子敲我们的手以阻止我们争抢,待年糕稍凉不烫嘴时才用筷子夹给我们一人一块。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来放入口中一咬,甜甜的,黏得上下牙齿很难分开。回头再看两个姐姐,她们也都被黏得张不开嘴了。
大姐长大后,每到腊月母亲蒸年糕时就下手帮着泼面、搅面、烧火。母亲过世后,大姐每年也买黍稷蒸年糕,蒸后分成几份,分给我们姐弟一家一份。后来村里都不种黍稷了,市面上也买不到了,大姐虽然年年想蒸,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只好作罢。
直到有一年腊月二十三下午,大姐突然打电话说给我送年糕来了,人已到楼下。我好奇地问她在哪儿买到的黍稷,她说没用黍稷,用的是江米面,并说江米面蒸的年糕比黄米面的还黏还好吃。我听后一溜小跑地下楼,接过大姐手中沉甸甸的塑料兜,禁不住心头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