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打囤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21 09:33

插图 四月

□徐朝

正月十五过后,随着年味渐淡,庄稼人盼望着正月里最后一个节日,就是正月二十五“打囤”。

农历正月二十五,各地称之为“填仓节”,我们这里称“打囤”。每到这天的黎明,各家各户怀着对新一年五谷丰登、衣食无忧的期盼和憧憬,先把院子打扫干净,再用灶膛灰撒成一个个大小不等象征粮囤的圆圈。院中心和大门外要撒大囤,每个囤还要撒出一架梯子,意思是粮囤又高又大,蹬着梯子才能倒粮食和取粮食。在每个囤的中心分别放上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五谷杂粮,一个囤只放一种粮食,叫“填仓”。再用砖压住,以防鸡、鸟偷吃粮食,然后放鞭炮、吃水饺。天亮后,当阳光洒满大地,把砖去掉,这叫“晒囤”,整个打囤过程全部完成。

关于填仓节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黄河以北连续三年大旱,赤地千里,颗粒不收,连年饥荒,饿殍遍野。这时,有一个守粮的仓官于心不忍,毅然开仓救济灾民,让饥民们把粮库里的粮食抢运一空,救活了一方灾民。但他无法向朝廷交代,便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放火烧仓,自己也跳进火中被烧死。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侠肝义胆、舍身救民的仓官,便将每年的正月二十五定为填仓节。

过去在填仓节这一天,北方大部分人家中午要吃烙饼,叫“铺囤底”,有的地方则吃小米干饭、杂面条,期盼五谷丰登。如今我们这里农村大部分家庭填仓节这天早起包饺子吃,蕴含一年和和美美、粮食丰收、交好运之意。

记得儿时每到正月二十四晚上做饭时,娘就在灶膛里多烧些柴火,为的是多落点柴草灰,准备打囤用。第二天天还没亮,繁星满天,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娘把我从睡梦中喊起来,帮着爹在灶膛里把灰扒出来。我端着簸箕,爹一把灰一把灰地打囤,先在屋膛里打个“小囤”,放上5分或一角钱,叫“钱囤”,在院内和大门外打“大囤”。天不亮,太阳还没出来,不把鸡从鸡窝里放出来,生怕它们偷吃粮囤里的粮食。

我娘和姐姐在屋里包饺子,姐姐不能参加打囤,因为按习俗没出嫁的闺女不参加。饺子煮熟后,我点着挂在树枝上的小鞭炮,伴随着“啪啪”的鞭炮声,全家坐在一起吃饺子。吃完饺子后,爹说:“小子,赶紧给后邻你大娘、婶子家扛口袋去。”

“扛口袋”就是帮着别人填仓。各家各户都盼望着有人去“扛口袋”,意味着他家粮食丰收,大囤满小囤流。这天没出嫁的闺女不能串门子。我来到大娘家,一进大门就高声大喊:“大爷大娘,俺给你家扛口袋来了。”大爷大娘笑呵呵地从屋里迎出来,高兴地说:“你看俺朝儿还结记大爷大娘,来小子,快屋里吃饺子。”“大爷大娘我吃过了,俺还得给婶子家扛口袋去。”我说。“小子,你先别着急走,我给你拿糖吃。”大爷说着去屋里抓出一把糖块塞进我兜里。这一早上,我“扛口袋”挣了半兜糖,回家后分给姐姐吃。这时,天已大亮,娘说:“朝儿,把钱囤里的钱拿出来,归你了。”我拿着一角钱爱不释手,最后还是决定交给娘替我保管。

打囤的讲究特别多,一是天不亮必须完成全过程;二是没出嫁的闺女一天不能出门;三是刚结婚的新媳妇必须在正月二十二以前回婆家“满囤”,因为二十三回婆家会“踩囤边”,二十四回婆家会“蹬囤底”,这两天是婆家最忌讳的日子。

后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连年丰收,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发愁的日子已成为过去,思想观念有了质的飞跃,改变了古老的纪念方式,也没有灶膛灰了。但是,正月二十五这天早起,我们这里还是家家户户包饺子吃,一是纪念这一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对新一年的美好希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