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一盘石碾的爱情密码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21 09:33

50多年过去了,镌刻在石碾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任胜强 摄

□单杰

我的文友任胜强是个诗人,每个星期他都要不辞劳苦地从县城出发,去乡下的山里转转,寻找怦然心动的创作灵感。

这一次,他从乡下回来,带给我一个关于一盘石碾的爱情故事。

他说,那天他从县城出发,一路逶迤前行,不知不觉走到了大山深处的一个空心村,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村里的街巷兜转,不见一个村人,只看见残败的老屋、离乱的野草以及随意丢弃的旧物 。

转过一个墙角,他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妇人正坐在一个没有院墙的小院里削土豆,一只黄色的肥猫在她的脚底下盘成一团打着呼噜。小院收拾得干净整洁,四五垛劈好的木柴码放得整整齐齐,尤其是东墙角的一盘青色的石碾,还刻着巴掌大的歪歪扭扭的几个大字:1972年6个月做。字迹拙近天真,朴近自然,一如这憨厚的石碾。

石碾向来是安在村街上的,从来没有见过人家的院子里安装石碾的,更不解这“1972年6个月做”是何典故?谁人雕刻?为何这个老妇人独自在这居住?带着诸多疑问,任胜强走进了这个农家小院,坐在院里的木板凳上,和老妇人攀谈起来……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没有先进机械的年代,没有机磨坊,更没有面粉厂,一切吃的粮食都依赖石碾碾成,推碾子磨面是每一家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一家女主人也不例外。她的娘家在邻县的山西,和男人的相识是媒妁之言,见过一次面后就由父母做主确定了关系。男人是个憨厚细腻的人,不会甜言蜜语,只是在行动上表达着对她的宠爱,女人觉得自己跟着男人很幸福很满足。只是有一件事让女人觉得很苦恼,那就是这个村庄太小了,没有一盘属于自己村子的石碾。要想磨面得走好几里地山路,到另一个村子去推碾。为此,女人在和男人的一次闲聊中提起,她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盘自己的石碾。男人听后记在了心里。

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冬日,男人约了几个亲朋好友,从后山上用撬杠撬回两块硕大的石头,一块平坦宽展,一块粗壮浑圆。山里最不缺的就是石头和力气。

接下来的日子,男人无师自通当起了石匠,一有空闲就拿起锤子凿子对着石头叮叮咣咣忙活起来。自此,叮叮当当的凿刻声像一串快乐的音符,让这家的女主人陶醉其中。

6个月后,两块光溜溜的大石头摞在了一起,组成了碾砣和碾盘,一盘石碾制作完成了。从侧面看,碾砣就像一个圆圆的月亮,升起在碾盘的大海上,瞬间照亮了女人的心。男人围着石碾转了几圈,又拿起铁凿,蹲下身子,在碾壁叮叮当当敲打起来。

女人问:碾子都弄好了,你又刻啥呢?

男人不语,只管埋头干自己的活。几天后,几个巴掌大的字显现出来:1972年6个月做。

女人说:你刻那干吗?费劲巴火的,我又不识字。

男人说:哪天我走了,就当给你留个念想。

字不规整,也不漂亮,却让女人感受到了一块石头的温暖。

从此,这盘石碾再也没有停下它的转动,日升日落,月缺月圆,碾盘上变换着各种粮食:小麦、玉米、高粱、地瓜……女人每次都在村人们羡慕的眼光中脚步轻快地在碾道里移动,带着骄傲和幸福,一步步,一圈圈,丈量着日月的长度,似乎永不疲倦。

一晃50年过去了。老头前年初冬走了,临走之前仿佛是预感到了大限将至,他在山里给她砍了一个多月的木柴,都码放得整整齐齐垛在院里,直到再也起不了炕了为止。

后来,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们都搬出了村子,住上了高楼。她的儿女们都希望她走出山村和他们生活,但这位80多岁的老母亲说啥也不肯搬出老屋跟儿女一起生活,她宁愿守着几间破旧老屋和老头生前留下的柴火垛,还有这盘镌刻着爱情故事的石碾度日。天热了她在碾盘上纳凉,困乏了她在碾盘旁打盹,无聊了她对着碾盘絮叨。她常常用枯瘦的手一遍遍摩挲那几个刻在碾盘上的字,好像每一个字都刻在了她的心尖上。每到此时,她仿佛就能听到叮叮当当的锤凿声在小院里连续不断地响起来,那围绕石碾的欢声笑语、热气腾腾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浮现。

她觉得,这盘石碾有灵性,会说话,就像老伴在世一样,懂她的悲喜,知她的冷暖。

冬去春来,寒暑交替。两年过去了,她守着这一个村庄、这一个老屋、这一盘石碾,过得认真且深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