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挑水岁月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22 09:20

▢张明泽

小时候村里没有自来水,乡亲们祖祖辈辈都要到井上挑水吃。我7岁之前,家住在一个叫高坡的小山庄,听说是祖辈为了躲避战乱,从平山县一个叫顺草沟的地方搬来的。当时这里住了七八户人家,到山下村子有近三华里的小道。我们山庄里没有水井,吃水都是到村里,或者翻过一座小山到一个叫富川的山庄去挑。富川有一口十几米深的水井,承担了两个山庄十五六户人家的饮水。一早一晚,井旁排满了前来挑水的乡亲,男女老少都有,其中青壮年男人居多。

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的灶台边都会备一口大水缸,高约一米,一般能贮水五六百斤。水缸上面盖着一块大案板,既可以遮挡灰尘,保持水的洁净,又可切菜、擀面。勤劳的村里人习惯清早起来挑水,每天早晨总是先把水缸挑满,再开始一天的生活。

农村的早晨是静谧的,天刚蒙蒙亮,不时传来几声鸡叫,挑水的人们从村里陆陆续续走向井台,街道上传来扁担钩与水桶提把摩擦的单调又刺耳的“吱扭”声,那声音随着挑水人脚步的快慢变化着节奏。不一会儿,挑水人往回走,刚才的“吱扭”声变成扁担颤颤悠悠的“吱嘎”声,伴随着脚步的节奏传到村里的每个院落。太阳出来了,挑水经过的路上留下一行行水迹。

井台是村里传播新闻的好地方,村里村外的新鲜事往往是最先从这里传出去的。早上是水井一天中最繁忙、最热闹的时光,家家户户都来挑水,排队等候。此时,村民们相互交流奇闻轶事、问询农产品价格、互通蔬菜销路信息等,就像村里的信息发布会。有时也不乏嬉闹之声,家里有漂亮大姑娘的,就会有小伙子抢着帮她家的水缸担满水。谁家小伙子和谁家姑娘谈恋爱的消息往往也是从井台这里开始传播的。

挑水最热闹的时光是除夕那天。因为这一带有大年初一不挑水的习俗,所以头天每家每户的水缸再晚都要挑满水。村里的水井边一天到晚挑水的人来来去去,络绎不绝。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宰杀家禽,所有器具都要洗洗刷刷,平时挑一次水,这一天可能就得挑两三次。

一根扁担,两只水桶,看似简单的两件物品操作起来并不简单,既需力气也讲技巧,光有蛮力不行,仅懂技巧也不行。熟手到井前,无须上前用手摘,只需拿扁担轻轻一抖,一端的水桶提系和扁担的挂钩便快速脱离,放在地上,右手将剩下的这只水桶用扁担系到井下水面,手腕用力一晃,水桶便灵巧地钻进水里,手往上提,水满桶立,这时空闲的左手把上去,离右手尺许,而后两腿岔开绷住劲,双手交替用力,把着扁担往上拔,一会儿的工夫,重达三四十斤的水桶就被拔出井口,看上去轻松自如。

生手则不然,尽管有样学样地照着熟手的动作去做,却总是不那么灵活,将水桶系到井里,晃来晃去,水桶就是不往水里钻。晃着晃着,水桶脱钩浮在水面,还得再捞水桶。水桶在水面不停浮动,想用扁担钩勾住它更是难上加难,一来二去就耽误不少时间。幸亏旁边有等着打水的乡亲,伸手帮忙勾住水桶,顺带打满水提上来。若是碰巧旁边没人或者水桶沉入井底那就惨了,恐怕得捞上半天。

熟手挑水走路不紧不慢,不急不躁,水桶随着扁担颤颤悠悠,里面的水偶有溢出但是极少。年轻的挑水走路可就没有这般稳当了,原本就挑着吃力,走起路来更难,越是吃力越没定力,越怕脚下越没根,走起路来一步三摇,水桶左摇右晃,有的晃着晃着就连人带桶倒在地上,水顷刻间洒满路面,惹得乡亲们哈哈大笑。

我挑水是从12岁开始的,当时我家已经搬到村里,离水井不足二里地,周围像我这样大小的孩子都在挑水。前几次挑水我是跟着大孩子去的,他们帮我把水桶从井里提上来。第一次挑水,担子一上肩,压得我呲牙咧嘴,一迈步就左右摇摆,两腿直打颤。刚开始由于我个子矮,每只桶只装半桶水,站在两个桶中间,把两个扁担钩在扁担上相对方向绕一圈,再挂到桶的提把上,下蹲作马步姿势,上身往前探,头稍微往左偏,把肩膀垫到扁担下面,肩膀和腰、两腿同时向上用力,两只桶颤巍巍地离开地面,顿时感觉身上像是压了一块石头。我攒足全身的力气往右边的肩膀上使,右手努力保持扁担平衡,左胳膊不自觉地与身体拉开距离,像僵硬了一般悬着,整个身体机械式地向前走,感觉自己走路时身子是斜的,两个肩膀一高一低,两只脚已不像平时那样轻松地走路。水的重量直直地传递到脚掌,脚尖还有些自由,脚后跟却抬不起来,刚离开地面就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压下去,踉踉跄跄地往前走,桶里的水也跟着晃起来,身后留下两行斑驳的水印。走上几十步就得把桶轻轻放下,歇一歇,然后再弯腰,咬牙坚持挑起来往前走。好不容易进了家门,肩上就像一块石头落了地,把水倒进水缸里。再挑起空桶来,虽然肩膀很疼,但感觉桶是那样的轻,脚步也轻盈了。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子如今已人到中年,当年挑水的情形还会经常在眼前浮现,那熟悉的扁担、熟悉的铁皮桶是那么亲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