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25 13:21
□保定晚报通讯员 贾涵铄
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心梗”)是缺血性心脏病中最为凶险的一种,早期的识别与预防,正规的急救与治疗对于疾病转归至关重要。关于心肌梗死有哪些误区,市第二中心医院医生为您详细解答。
误区一:只有出现胸痛,才可能是心梗。胸痛是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之一,并非只有出现胸痛,才是心梗。有时心梗会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剑突下疼痛、肩背部疼痛、左上肢疼痛、牙痛或嗓子发紧等不典型症状。特别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发生心梗时症状不典型。
误区二:“三高”人群才可能发生心梗,化验指标都正常肯定没事儿。“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是心梗的危险因素,但心梗并非“三高”人群的专利。肥胖、吸烟、遗传因素、年龄、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熬夜等)也可以成为心梗的危险因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化验指标“正常”并不意味着肯定不会心梗,不同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一样,相应的控制目标也不同,不能仅以化验单上的参考范围为依据。如果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高,又不去对化验指标加以特别关注的话,很可能会“养虎为患”。
误区三:发生急性胸痛,认为自行就医更快。心梗发生后的120分钟之内是黄金救治时间,此时剧烈的急性胸痛往往使人慌张,许多患者认为自行就医能更快就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心梗发生后,应立即拨打120等待救治。
误区四:质疑医生的专业判断,认为放支架不如保守治疗。心梗发生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心梗类型和身体状况,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如建议静脉溶栓、保守治疗、支架。然而,有些患者对于支架治疗存在错误的认知,认为做了支架就必须终生服药,不如保守治疗好。实际上终生服药是为了降低心梗后我们面临的整体风险,而支架只是一种治疗方法,无论支架与否,都是需要终生服药的。
误区五:放了支架后就一劳永逸,吃不吃药都没事儿。有很多进行了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出院时医生总会语重心长叮嘱:一定要控制好危险因素,规律服药,定期复查,有些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千万不要擅自停药。然而部分病友对于心梗的长期治疗缺乏足够重视,认为放完支架病就好了,有的恢复了吸烟的不良习惯,甚至私自停药。结果支架内斑块增生,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危及生命,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