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2-25 13:21
□保定晚报通讯员 樊璠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律的血糖监测有助于及时调整降糖方案,血糖达标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及恶化。哪些手段可以监测血糖呢,什么样的血糖指标才正常呢?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三科王晓妍带来相关知识解答。
监测血糖手段:其一,传统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其二,动态血糖监测。
哪些人适合使用动态血糖监测呢?Ⅰ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无法解释的高血糖、反复低血糖患者及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
王晓妍提醒,糖尿病患者除依据上述方法监测血糖,还需定期到内分泌门诊查空腹静脉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或糖化白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既往2-3个月血糖水平,是制定糖尿病患者降糖方案、评估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的重要依据,HbA1c≥6.5%也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化白蛋白(GA),反映既往2-3周血糖水平,可以评价短期血糖情况,辅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
什么样的血糖才是达标的呢?一般目标为:空腹血糖4.4-7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TIR(24小时血糖达标时间,通常目标为(3.9-10mmol/L)>70%。但因病史、并发症、合并症的不同,每个患者有其个性化目标。
监测不同时间的血糖有重要意义。空腹血糖,了解基础状态(非进餐状态)下的清晨血糖水平,主要用于评估前一天晚上降糖药物用量是否合适。餐后2小时血糖,反映患者进食及降糖药物是否合适。餐前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将要摄入的食物量和餐前降糖药物剂量,有低血糖发生风险的患者可加测餐前血糖,餐前血糖不等同于空腹血糖。睡前血糖,指导患者合理掌握睡前药物以及是否需要加餐,避免夜间出现低血糖。夜间血糖,有利于发现夜间低血糖和判断空腹高血糖的原因。随机血糖,帮助了解各种应激状态情况对血糖的影响,可反映血糖的波动性。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控制血糖是一场持久战,除了自我监测血糖,还需要规律饮食、适当活动、定期复查,出现不适及时到内分泌科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