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收藏>

春风花草香 游春正当时

——隋朝画家展子虔《游春图》赏析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3-01 10:31

展子虔《游春图》。

▢马小江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该图上并无作者的名款和印章,也无图名,因宋徽宗赵佶在隔水处题有“展子虔游春图”而得名,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游春图》描绘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贵人、仕女外出春游踏青。图的右侧绘有大面积的山石丛林,一条湖堤小径蜿蜒至远山之间,山脚下的平缓处桃花盛开,山坡上碧草丛生。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青山叠翠,湖水融融,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美丽的仕女泛舟湖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放,绿草如茵。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展子虔,生卒年不详,隋代画家。渤海(今山东省阳信)人,历北齐、北周至隋,在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善画佛道人物、车马、楼阁、山水、翎毛等,尤以画山水闻名。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隋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此前,依附于人物故事画的山水画在表现方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说明在表现自然景物与人物或其他物件的关系上以及远近、层次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画家还没有找到适宜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描绘壮阔秀丽的山川形貌。

《游春图》即反映了山水画处于变化发展阶段的特点,该图以全景方式描绘了广阔的山水场景,章法布置突破了以往的画风束缚,形成了十分有特色的构图方式,结构层次颇有特点。画面的右上部主要是山峦,绘有大量的崇山峻岭,展现了一幅山峦起伏、峰回路转的形态。画面右下方画有山间小径,曲径通幽,成为右上方巍峨高山的延伸部分。这样,高山便成了山路的背景,山路又成为高山的细节铺垫,这就使得整个画面比前期山水画更显全面、沉稳、丰富。画面的左侧绘有一处低矮的小山丘,与右侧上方的崇山峻岭遥遥相对,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的中间有大片江河,形成一道波光粼粼的天堑,并与湖水、天空融会在一起,使得整个画面形成湖天一色、山河并举的形态。值得一提的是,画面并非只以山水为主,而是有小船点缀其中,船上有三四位神态各异、姿态不同的人物,通过山水、船舶、人物共同构造出整个画面的图片比例。

深究整个《游春图》,可以发现此画以山河为主体,将人物、古刹、船舶、阁楼等融于山水,成为画面中的重要景观。这些景观相互配合,运用客观物象来表达画面上事物之间的大小、高低、远近等的关系。画家合理地处理画面关系,对画面的比例、深度等都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并根据各事物的特点进行处理和变化。正是由于这种十分合理的处理和变化,形成了隋代山水画的新格局。

展子虔在绘画创作上敢于并善于创新,尤其擅长在细节处用笔。欣赏《游春图》时,观者不难发现它无处不在点缀着代表盎然生机的绿色。展子虔运用独特的青绿勾填技法,使其创作被誉为“细密精致而臻丽”。在描绘山川石木的时候,展子虔善于运用细节,以细笔勾勒它们的轮廓,以青绿色和其他明丽的色彩来展现画面。而在描绘人物的时候,他也习惯运用细节来展现其形态、神态等,虽然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没有过大的改变,但是其神情却是各有特色,衣着外观飘逸流畅。另外,他还善于运用“点花”的方法勾勒细节、描绘人物,让细小如豆的人马等都形态毕现。

《游春图》用色丰富且大胆。为了改变以往单调而简单的填色方式,展子虔将自己大胆的想象和细致的技法运用到画面中。整个画面以青绿色为主色调,并在此基础上细工精琢,对不同物象进行了各具特点的用色,在敷色上也增加了各种晕染等方法,整个画面展现出新绿成荫、繁花盛开、水天一色、深浅莫辨的特点。

《游春图》是展子虔唯一传世的作品,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绘画史、艺术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游春图》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山水画承上启下的代表作品,不仅在于画面呈现的内容,更在于它异于前人的创作手法和审美取向,展现出方寸之地尽显千里之姿的艺术特点。其构图壮阔沉静,设色古艳,富有典雅华丽的装饰意味。

展子虔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及其绘画方法直接开启了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因而获得了“唐画之祖”的美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