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收藏>

壶中春耕美

——两件清代扁壶欣赏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3-01 10:31

清代掐丝珐琅春耕图扁壶。
清乾隆款斗彩农耕图双耳扁壶。

▢雨林

“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一到惊蛰,数九便是尾声了,正所谓“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惊蛰节气标志着仲春的开始,此时阳气上升、大地回暖、春雷始鸣、发声启蛰、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亦是农民由闲转忙,开始耕种的节令。中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国人赞颂春耕,并将其入诗入画,在这两件珍贵的扁壶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天津博物馆馆藏一件清乾隆款斗彩农耕图双耳扁壶,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图案新颖,是乾隆官窑中的绝妙之作。此器仿古铜器扁壶形制,小口,直颈,扁圆腹,椭圆形圈足,高57.1厘米,口径10.6厘米,长足径21.5厘米。颈部有两个透雕夔龙形耳,腹部两面开光内斗彩绘江南农耕小景,分别为耕地和耙耨两个画面。壶侧用斗彩绘勾莲纹,间绘蝙蝠、莲花、如意、万寿、编磬,寓“家园长庆”“福增寿长”“吉庆如意”之意。足内青花楷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三行方款。斗彩起源于明宣德时期,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瓷相结合的产物,有争奇斗艳之意。这件扁壶是清代最鼎盛时期的产物,制作工艺非常细致,釉下青花的轮廓描绘细腻,填色没有一处越过轮廓线,反映出当时瓷器绘画工匠的严谨。

还有一件清代掐丝珐琅春耕图扁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扁壶以紫铜錾胎,掐丝填珐琅。壶身高46.8厘米,腹宽36厘米。扁壶前后腹面纹饰相同,壶面以“卍”字不断纹为锦地,描绘春耕及牧童放牛的景象,远山近树,溪流良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江南田园风光。器形优美,大而沉重,是大厅堂中典雅的陈设器。铜胎掐丝珐琅使用的珐琅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和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春耕夏耘为国之重事,自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耕织图》后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这两件春耕图扁壶便是清代重视春耕、祈求时和岁稔的证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