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健康>

发现胃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3-13 11:57

□保定晚报通讯员 禹硕 刘帅真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胃肠镜检查逐渐成为常规体检项目。许多人在检查后发现自己患有胃息肉,这引发了关于胃息肉危害、治疗和预防的诸多疑问。市第一中心医院全科医疗三科医生为您答疑解惑。

胃息肉主要由胃黏膜上皮细胞或间质成分增生而形成,是黏膜向腔内局限性隆起。胃息肉的发病机制暂且不明,目前主要考虑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长期使用、胆汁反流、遗传易感及其他因素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胃息肉通常不表现出任何症状,超过90%的胃息肉是在胃镜检查时偶然被发现的。这说明即使一个人没有胃痛、胃胀或嗳气等胃部不适,也不能排除胃息肉的存在。只有极少数胃息肉会表现出特定症状。

关于胃息肉与胃癌的关系,一些人存在误解。尽管胃息肉被视为胃癌的潜在前兆,但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胃息肉根据病理类型通常可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大类。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纤维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和错构瘤息肉。其中,增生性息肉最为常见,占胃息肉的75%—90%,通常小于1厘米,恶变几率较低。但大于1厘米的增生性息肉恶变可能性增加,建议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纤维性息肉和错构瘤息肉较为罕见,通常无恶变倾向。胃底腺息肉可能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有关,通常较小且无恶变风险。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和胃类癌。腺瘤性息肉占10%—20%,有癌变可能,特别是直径大于1.5厘米时,需通过内镜下切除治疗。胃类癌较为罕见,但具有较高的淋巴浸润和转移风险,建议切除直径大于2厘米的肿瘤。

在日常生活中,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胃息肉发生风险。

预防或治疗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公筷等,以减少细菌传播。定期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一旦发现感染,应立即就医进行规范治疗。

避免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虽能有效治疗胃酸过多,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胃息肉风险。因此,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滥用。

预防胆汁反流。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一定角度,以减少夜间胆汁反流的发生。

发现胃息肉,也不必过度恐慌。应根据病理结果,遵循医生建议,并定期复查内镜。40岁以上的胃癌高危人群,如胃癌高发区居民、有家族史者、常食用腌制品者等,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