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荷花淀>

岁月更迭 食在人间

——读《植物先生Ⅱ:二十四节气时食植物研学课》有感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3-13 11:59

□张炎琴

《植物先生Ⅱ:二十四节气时食植物研学课》是作家袁明华的散文集,这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将时令植食与人文情怀巧妙融合,带领读者走进自然与文字交织的诗意世界。作家袁明华延续前作对植物的独特视角,以节气时食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文字与匠心独运的装帧设计,展现出中国传统节气文化与植物智慧的深厚底蕴。

作家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串联起韭菜、水芹、香椿、马兰头等24种时令植物,书中的每种植物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在《雨水逐水芹》一篇中,作家笔下雨水时节的“逐水芹”带着春日的清新在原野上在森林里自由生长,让人也不禁想吃上一口野芹菜。作者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周期与节气更迭的关系,揭示了“不时不食”的生活智慧,引导读者感受自然节奏与饮食文化的共鸣。

袁明华的文字饱含深情,将个人记忆与植物叙事交织。在《立春割韭菜》中,爷爷的劳作场景与韭菜的清香相互映衬,唤起对家族传承的追忆;《父亲的甘蔗林》则以甘蔗林的意象刻画父爱的深沉与土地的眷恋。这种“以食为线,以情为结”的写法,让植物不再是冰冷的食材,而是承载乡愁与文化记忆的载体。书中对小雪节气黄花菜的描写尤为动人,既科普其营养价值,又融入古诗词意象,最终以“黄花菜煮汤,是冬天最暖的慰藉”收尾,将自然之美升华为人文关怀。

在这本书中,袁明华不仅是对植物与美食的记录,更是一次对文化乡愁的追寻。他坦言:“乡愁的50%是故乡的时令之食。”通过描绘临平甘蔗、塘栖枇杷等物产,他带领读者重返“李家桥”般的田园图景,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疏离。这种书写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也是对人类的温柔警示——当我们学会像植物那样“与天地对话”,或可在都市中觅得心灵的诗意栖居。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堪称独具匠心,布脊线装搭配麻质凹凸肌理,鹅白做旧色彩与古香古韵插图相得益彰,每一处细节都彰显自然草木之美,捧手在书能闻到淡淡的草木香。全书采用雕版印刷技艺,24幅版画以双色渐变、多色间杂的技法呈现植物神韵,刀刻痕迹与油墨质感交织出古朴韵味。书页触感柔软细腻,仿佛能触摸到植物的肌理,可以感知岁月的沉淀。

《植物先生Ⅱ》以其独特的视角、深情的文字将节气文化、植物智慧与家国情怀熔于一炉,成为一本兼具文学性、科普性与收藏价值的杰作。这本书适合全年龄段读者——青少年可从中汲取植物知识与文化启蒙,成年人在文字中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老年人则能通过乡愁记忆重拾岁月温情,能让读者在翻阅间触摸自然脉搏,在文字中聆听文化回响,最终在喧嚣尘世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慰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