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走近保定工匠 | 范志超:智能驾驶领域的逐光者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3-14 08:31

范志超演示车辆的自动驾驶。    保定晚报记者 田莉 摄

□保定晚报记者 苏兰生

在长城汽车新技术中心宽敞明亮、满是科技感的大楼里,一个身影总是忙碌而专注。他,便是“保定工匠”范志超,长城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研发的核心人物。

2月25日,相约后与范志超见面看到,清瘦的他身着简约工装,衣角不经意露出几处洗得泛白的痕迹,无声诉说着他工作11年来投身车辆研发的过往。每当谈及自己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的成就,他总会微微低下头,嘴角泛起一抹腼腆的笑容。

2014年,范志超从沈阳化工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怀揣对汽车行业的憧憬与热忱,入职长城汽车。自此,开启自己从事电子电气智能化的科技征程。

初入职场,他便投身于哈弗H7自动泊车辅助系统的开发工作。彼时,智能驾驶技术尚处于半自动泊车阶段,与如今的高度智能化有着天壤之别。但范志超并未因技术的相对初级而有丝毫懈怠,他负责的自动泊车系统涵盖控制器与传感器,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检测无车位线的停车空隙,利用摄像头识别车位线,再协同转向、动力、制动以及显示系统,实现车辆自动泊车与对驾驶者的引导及安全提示。这段经历,他不仅对汽车智能控制系统有了深入了解,更点燃了对钻研技术的热情,坚信未来必将实现自动驾驶乃至无人驾驶。

为了不断提升技术技能,范志超面对实际工作与学校理论知识的巨大差异,充分利用公司的师徒制,在前辈指导下迅速成长。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难题接踵而至,从整车通讯信号的精准定义,到系统间交互逻辑的缜密梳理,再到软件实现方案的精心规划,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投入大量精力钻研。他虽不亲自编写代码,却要为软件工程师提供清晰、可行的系统定义,确保最终开发出的软件能够完美适配车辆需求。同时,他还肩负着项目全流程的严格把控,从前期的设计规划到后期的测试验收,每一个项目节点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范志超深知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专业文章和论文,深入研究智能驾驶技术原理,不断充实知识储备。2015年一天的经历,更是让他在技术成长之路上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当时,车辆上的摄像头图像出现问题。时间已过20时,他接到消息后,独自带着电脑和设备前往工厂。面对复杂的车辆结构,他艰难地拆卸摄像头护板和隐藏螺丝,又在对相关工具操作尚不熟练的情况下,通过电话向同事请教,一步步尝试,最终成功读取数据并解析出问题所在,等到家时已近23时。这次经历,不仅让他对汽车结构和数据读取分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锻炼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范志超已取得多项智能驾驶技术创新成果。以往不同类型传感器数据融合时,常出现数据冲突或冗余,导致对周围环境感知不准确。范志超通过深入研究各传感器特性,构建了全新的数据融合模型,通过CAN和以太网的时间同步机制让超声波传感器、摄像头、激光雷达以及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数据高效协同,极大提升系统对复杂环境的感知精度和可靠性。在复杂场景决策算法领域,如交通拥堵路段车辆频繁加塞、路口多车交互等复杂场景时,智驾系统反应迟缓且决策不够合理。而他研发的新系统采用端到端算法,能让车辆迅速做出最优决策,精准判断何时安全变道,合理控制车速避免碰撞,显著提升智能驾驶系统对复杂路况的应对能力。

范志超还不断拓展国际视野。2019年,他前往德国宝马总部,参与长城与宝马关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合作交流。在那里,通过与德国专家的交流探讨,他不仅掌握到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还将国外法规与国内法规对比分析,为长城智能驾驶技术在法规适应性方面的优化提供了宝贵思路。此外,2024年他还参加了日本东京汽车技术展,范志超说:“我深刻感受到,国内在智能驾驶和新能源领域的飞速发展,已领先于许多国外企业,这让我更加坚定在智能驾驶领域深耕细作、保持领先的决心。”

至今,范志超已取得66项发明专利,并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长城汽车科技进步奖、匠心质量奖、技术领航奖等10多项奖,2024年底获评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授予最佳项目带头人。他所主导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涵盖高速导航辅助驾驶(NOA)、城市NOA以及停车场智能泊车功能等已成功应用于长城汽车的多款车型。

2024年,范志超和他的团队接受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全新蓝山车型智能驾驶直播展示。展示分别在保定、重庆、成都、深圳进行4次直播,由于直播完全实时展示车辆智能驾驶性能,要求系统必须零失误,这对技术实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巨大的考验。范志超和团队成员为了车型量产和顺利直播,提前几个月便开始在实验车上进行系统调试,不断优化系统感知、预测、决策、规划等算法能力以及横向、纵向控车平顺性,常常加班至深夜甚至通宵,针对不同城市的不同交通环境,在车型量产前完成了上百万公里、几百个城市的实车泛化测试。

范志超回忆重庆的测试经历,记忆尤为深刻。这座山城独特的地形地貌,给智能驾驶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里弯曲起伏道路的众多分岔路口错综复杂,单行道随处可见,狭窄的路面仅能容纳一辆车通行……而最具挑战性的,当属复杂的地下环道。

解放碑地下环道四通八达,有多个出入口连接着商场和主路。在主路行驶时,难度已然不小,因为道路不仅狭窄,而且地下环境导致定位天线信号极易受到干扰,失去信号的情况时有发生。环道内还设有红绿灯和各种路口,车辆不仅要在红灯时精准刹停,还要时刻警惕各个小出口处可能突然出现的行人车辆。更让人头疼的是,环道内存在许多类似胳膊肘弯的狭窄弯道。这些弯道不同于普通的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的转弯,它们的角度极为刁钻,宽度非常有限,只能容纳一辆车勉强通过。对于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来说,在驾驶过程中,即便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操控车辆,有时也难以一次性顺利通过这些弯道,稍有偏差就不得不倒车重新拐弯。

然而,范志超团队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却展现出强大的引导力。该系统在即将到达这些“胳膊肘弯”时,会提前敏锐地检测到弯道路况,然后迅速做出反应,提前降低车速,以恰到好处的速度平稳接近弯道。同时,系统会精确计算出最佳的方向盘转动角度和时机,转弯中让车辆的行驶轨迹犹如经过精心设计一般,流畅而稳定,成功实现一次性转弯。

这次实测,既是对长城汽车智驾技术的一次验证,也是对范志超执着追求的一种回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