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3-14 15:31
□张建春
砖井在离村子三里开外的野地里,顺着几条通向它的土路,就能走到一座座村庄和飘着炊烟的家户。
这是一口古井,青石的井栏上勒出一道道深深的绳痕,这就是岁月啊!
砖井与土井有别。土井浅显,没有石头栏,水从土里渗出,水清澈,有鱼游动,只是水有股土腥味。砖井的水是从地底岩石里冒出的,水清冽,有甜香。塘水也能吃,可塘里的水被飞禽走兽搅乱,不好喝。砖井水比土井水好,土井水比塘水好,人们都知道。可塘就在眼面前,方便,土井远些,砖井更远,村民就近取材,大多吃塘水。村子里流行一句话:不要紧(井),吃塘水,似乎就是这种态度。
黄凯家却是一年到头吃砖井水的,他家的水都是黄凯挑的。
黄凯一早一晚挑水,两个大大的水桶把桑木扁担压弯了,也把黄凯的肩膀压宽压厚实了。
看黄凯挑水是种享受,两个水桶在扁担头上下跳跃,扁担在肩上游走,他左右换肩,灵活得很。老人们爱指着黄凯挑着的担子说:学学吧,左右换肩,上下颠动,省力呢。
黄凯天刚亮就挑着空桶去砖井,扁担头上吊着一圈井绳。井绳是用来扯水的,井深绳长。绳子拴在桶梁上,缓缓将桶放下去,急不得,要是猛地放下去,会把桶底冲撞掉。
井绳是黄凯专门搓的。他从野地里拽来苘麻,在水里沤过,撕下皮,晒干,再用力搓成大拇指般粗细的长绳,隔上二三尺打个结,一条结实又不割手的井绳就完成了。一条好井绳用起来顺当,上百斤的一桶水扯起来不伤手。黄凯把井绳看得重,井绳就是用来扯水的,绝不作他用。村里有人来借,他也是跟着屁股要回。
黄凯一路小跑到砖井边,先是伸头向井里看上一两眼,看自己的影子在井里漾呀漾,怕井里有杂物,砖井在野外的路边,大路朝天,有些事往往会发生在井里。抗战年间,砖井里藏过抗日战士,鬼子、汉奸向井里开枪,抗日战士毫发未损,砖井立了大功。不过,井里淹死过小鬼子,是人们把小鬼子塞下去的。小鬼子报复,往井里扔了手雷,炸塌了半边井。后来抗日队伍帮忙把井修好了。
放进井里的桶半飘在水上,黄凯抖抖井绳,让桶漾满了水,之后就一下一下地扯井绳,桶上了井口才用双手拎起,稳稳地放在井台上。
扁担上肩,黄凯迈开了步伐,两桶水就在扁担头颠上颠下。水桶里备有筷子,夏天的时候黄凯还备有葫芦瓢,筷子或葫芦漂浮在水面上,水不会溅出。
二梅是因为黄凯挑水而认识黄凯的,她见黄凯一早一晚地挑水,知道他家是吃井水的,吃井水的家错不了。
有一天傍晚,二梅在砖井边堵住了黄凯,看他扯水挑水一气呵成,心就跳得厉害。临走时二梅撂下了一句话,让人上门提亲。黄凯扁担上肩,少有地让桶里的水溅出了浪花,浇在了田埂的野苜蓿上。
随后的日子里常有人看见,黄凯在井边打水,二梅在一边帮忙,还看见他把水挑向自家村子外的村子。
到了夏天,黄凯一早一晚地挑水,中间加了一趟,中午时分再挑一担水。
黄凯挑回的水多放在村中央老榆树下,老榆树的阴凉没老槐树的阴凉大,但老槐树上有槐蚕,常常会掉下一粒粒蚕屎,黄凯怕井水被污染了。夏天炎热,孩子们都喜欢凉凉的井水,就对着水桶喝。孩子们喜凉,见水面上浮着草棒和稻壳,就嘟起小嘴把它们轻轻吹走。
也有男男女女来喝水的,桶中浮有葫芦瓢,拿起来搲水,连草棒稻壳也搲起了,还是得吹,把浮沫吹开了才喝,这一吹就放松、放缓了喝水的过程。
黄凯坐在树阴下呵呵地笑,待喝水的人散去才悠悠地把水挑回。
草棒和稻壳是黄凯挑水半途中故意抓了把放上的,草棒和稻壳不脏。
二梅嫁给了黄凯。黄凯还是天天挑砖井水,春夏秋一早一晚地挑,夏天加一趟。
二梅不解,夏天中午的水为什么要抓把草棒、稻壳放上去?小气,是怕人把水喝多了!黄凯傻笑:怕啥!水凉,大热天,喝急了伤身。二梅不吭声了,把黄凯的肩膀揉了又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