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5-08-30 09:05
□保定日报记者 刘 澜 张 萌 见习记者 贾凯松 赵炎彦
“听我来歌唱李殿冰,麻雀战术运用得好,机动灵活像飞鹰,抓住了敌人不放手,一枪一个弹穿胸……”8月14日,在太行山深处的曲阳县尖地角村,抗日英雄李殿冰的孙子李孟章唱起这首《歌唱李殿冰》,激昂的旋律仿佛穿越时空,将人们带回80多年前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
被誉为“太行勇士”“二等战斗英雄”的李殿冰,以神出鬼没的“麻雀战”战术,创造了4名民兵对抗上千日伪军的战争奇迹,成为晋察冀边区赫赫有名的民兵英雄。
猎户的觉醒:从挖煤工到抗日先锋
尖地角村地处太行山腹地,这里山峦叠嶂,沟壑纵横。1913年,李殿冰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里的一户贫苦农家。
“那时候家里穷啊,冬天连双像样的鞋都没有,脚上都是冻疮。”李孟章回忆爷爷常说的话,全家靠打猎和几亩贫瘠的山地勉强维持生计。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李殿冰早早扛起生活重担,日复一日在深山老林里摸爬滚打,竟意外练就了一身过人的生存本领——从风中辨出兽踪,在雪地里追猎三天三夜。
16岁那年,李殿冰跟随同乡步行数百里,到北平(现北京)门头沟煤矿当挖煤工。在暗无天日的矿井里,这个山里少年磨练出坚韧的性格。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煤矿停工后,24岁的李殿冰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然而,等待他的不是熟悉的房屋田地,而是日寇铁蹄践踏下的破碎山河。“爷爷说,他永远记得回来时看到的景象:被烧毁的房屋,乡亲们惊恐的眼神,还有远处传来的枪声。”李孟章说。
“那时候大家都说,李殿冰回来后就变了个人。”村里的老人田忠科回忆,“他给我说过,当时他整天往区里跑,回来就组织年轻人开会。”
1938年春天,李殿冰秘密加入抗日救国会,同年1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过人的胆识,他很快被推选为尖地角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
他对太行山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经常带领民兵出没于山野密林、青纱帐中,像山间的精灵般与敌人周旋,让日伪军在山沟里疲于奔命却始终摸不着头脑。正是这份对家乡山川的熟悉,让李殿冰在之后的抗日斗争中屡建奇功。
“麻雀战”的诞生:四民兵智胜千敌军
李孟章用山间麻雀觅食的生动场景诠释“麻雀战”精髓:“东啄一口,西啄一口,稍有风吹草动就扑棱着翅膀换个地方。”这正是李殿冰首创的“麻雀战”战术的绝妙写照。
在李殿冰指挥下,游击队像一群神出鬼没的山雀,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发起攻击,待敌人反应过来时又迅速转移阵地。
老母庙战斗是“麻雀战”的经典战例。
1941年8月的一天,1200多名日伪军进山“扫荡”,当行进到尖地角村老母庙附近时,李殿冰带领游击组在北山上突然开枪,只见几个敌人应声倒下。敌人扑上北山顶,游击组早已不见踪影。这时南山梁又传来枪声,恼羞成怒的敌人又扑向南山梁,结果又扑了个空。时值盛夏,日伪军多次翻山越岭,个个口干舌燥,见到老母庙附近有处清水洼,立即蜂拥而上抢水喝。见敌人挤成一团、毫无戒备,李殿冰和民兵战士架起打猎用的“大抬杆”,开枪将30多个日伪军击毙击伤,吓得其余敌人狼狈逃走。
李殿冰和民兵游击小组。 资料片
1943年秋的“反扫荡”中,李殿冰的战术运用得更加纯熟。9月中旬,他混在被抓的民夫队伍里,探听到日军要偷袭驻武家湾的八路军主力。危急关头,他假装解手溜出队伍,翻山越岭赶回报信。随后又导演了一出以敌制敌的好戏:同时向南北两路日军射击,让他们误以为是对方开火,自相残杀半夜之久,伤亡惨重。
敌人多次被袭击,恼羞成怒,“清剿”次数明显增多。一天拂晓,日军围山到处搜索,搜出十几个妇女和小孩,其中有李殿冰的妻子和孩子。“八路的粮食、武器在哪?李殿冰哪里去了?”日军恶狠狠逼问。孩子们撕心裂肺地哭着,大人们咬牙闭口。一个日军凶狠地抓住李殿冰妻子的头发,将明晃晃的刺刀对准她胸膛,还在脑门上挑了一刀。她始终不开口,脑子里想着丈夫的话“中国人就是死也得有自己的民族骨气”。日伪军用枪托对着她一顿暴打,放火烧了乡亲们的房子。
当天夜里,李殿冰率领游击组偷袭,伪装成伪军小队潜入敌营,趁换防间隙成功救出16名妇女儿童。“小鬼子太欺负人了,我们不跟敌人拼还有脸活吗!”经过四天三夜激战,敌人被迫撤退。
在后续三个月“反扫荡”中,李殿冰和游击组运用“麻雀战”战术,同日伪军展开英勇斗争。他们时而化整为零,神出鬼没袭扰敌军;时而集中火力,给敌人致命一击。最终,他率领民兵游击组作战27次,毙伤日伪军267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称赞:“一个民兵中队,打出了一个营的战果。”
“枪杆与锄头”的誓言:战斗英雄的乡土坚守
1943年,晋察冀军区召开第一届群英会,李殿冰被奖励了一头毛驴、一支步枪,并邀请他分享“麻雀战”经验。
1944年2月,李殿冰出席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被授予“边区神枪手”“二等战斗英雄”称号。这次大会还发出战斗英雄要争做劳动英雄的号召。李殿冰积极响应,将军事斗争与生产建设深度融合,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组织民兵抗战,一边积极开荒生产、发展经济,为抗战提供物资保障。
李殿冰手绘作战图。毕傲雪 摄
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军区授予李殿冰“战功勋章”“英雄勋章”“民兵英雄勋章”等19枚勋章,以及“国家解放三级勋章”“独立自主三级勋章”各1枚。1950年9月,他作为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面对荣誉,李殿冰淡然处之。他始终秉持“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初心,生活俭朴,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抗美援朝期间,他动员37名青年参军,还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全部送上前线。1971年离休后,他拒绝组织安排的城镇待遇,选择回乡投身农业生产和民兵训练,先后五次被曲阳县评为“退休不褪色”模范。
“爷爷一生保持普通士兵本色,生活上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李孟章自豪极了,“爷爷弥留之际,告诫全家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不要打着战斗英雄的旗号向组织提要求。”
“李殿冰老英雄用智慧和勇气保卫了家园。今天,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同样需要这种迎难而上、灵活创新的精神。故居里陈列的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先辈们如何用土枪土炮守护这片土地的故事,也提醒着今天的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奋斗才能创造未来。”曲阳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希望年轻一代多了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发扬“麻雀战”智慧,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