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9-06 07:55
□保定晚报记者 王黛 任奕葳 通讯员 夏凡
在病房里,患者不再只是被动等待查房和输液,而是能体验中医师把脉问诊、康复师指导训练、心理咨询师耐心倾听,还有营养师量身定制膳食方案——这一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场景,正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真实发生。
近日,该院率先推出“中医、康复、心理、营养进病房”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实现“住院不离床,服务全方位”,既重塑医疗服务流程,更推动现代医学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
为让患者免去奔波之苦,体验“整体疗愈”理念,该院打破科室壁垒,组建由四大专业人员构成的跨学科团队,依据患者病情主动进病房,提供床边评估与干预,让多学科协作成为常态。
心理服务已系统化嵌入临床路径。该院建立“护士初筛-心理科评估-早期干预”响应流程,在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等重点科室试点,借助“心理CT”网络系统完成患者情绪评估,护士用平板电脑即可完成床旁初筛,心理医师远程出报告,对高风险人群及时会诊干预。
营养支持同样系统化推进。目前各临床科室营养风险筛查率达83.59%,高风险患者干预率35%。今年以来,营养科完成会诊1860人次,同比增长20%,参与多学科转诊及全院会诊205人次。“我们直接参与查房和病例讨论,从日常膳食到肠内肠外营养,都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营养科主任张俊飞说。同时,营养门诊服务量显著提升,体重管理门诊就诊人次同比增102%,减重达标率66%,患者平均减重5.2kg,一位患者感慨地说:“营养师教的食材选择、三餐搭配知识,能终身受用。”
这一模式彻底改变患者辗转多科室的不便,实现“患者不动专家动”。“父亲脑梗住院,以前做理疗得推平车上下楼,现在服务都到床边,太温暖了。”心内一科陪护的李女士道出众多患者及家属的心声。
该模式更注重“预防与干预并重”,将健康关口前移至住院期间。康复专业深入妇产科、骨科等科室,把针刺、灸法等中医适宜技术融入西医治疗,推动临床科室中医治疗量、应用范围显著扩大。中医药专家进临床也扎实推进,医院成立专项小组,在全科、肿瘤内科等十余个科室试点,中医、康复医师全程参与查房会诊,实现中西医无缝衔接。中医护理同样亮眼,护士经培训后,用“王不留行籽”开展耳穴压豆,辅助治疗失眠、焦虑等症状,一位患者反馈:“按压耳朵上的小豆子,不适感真的减轻了。”
创新模式不仅获患者认可,也得到医护团队认同。“新模式促进专业融合,我们护士既当协调者也当执行者,护理能力全面提升。”东院护理部主任李晓虹说。康复治疗师认为,新模式让康复干预更早介入、更连贯;年轻中医师则表示,跨科室协作让自己有了更立体的诊疗视角,落实了“治未病”理念。
事实上,这一创新不仅优化流程,更标志着医院医疗价值观的转变——医疗不再只“治病”,更关注人的整体性与生命全周期关怀。其响应《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要求,是国家政策在临床的落地。“医疗应是有温度、以人为中心的。”医务处处长李永旺表示,该模式让医疗从片段化、机械化转向整体化、人性化,代表未来方向。
据悉,该院还计划将药学服务等纳入“进病房”体系,拓展床边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开发标准化评估工具,量化模式对患者预后、满意度等的影响,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