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1938年,他毅然放弃学业,告别新婚妻子和家人,参加八路军上阵杀日寇;1943年,他打入伪省保安司令部,搜集敌人军事情报、营救革命同志;1948年11月16日,因身份暴露被捕的他倒在敌人的枪口下……

张渤,战斗在敌人心脏的孤胆英雄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1-05-26 08:49

□保定日报记者 刘红薇

通讯员 王少堂 李淑玲

杨柳葱郁,一望无际的麦田在温暖和风的吹拂下欢快起舞。“十四五”规划已经开启,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回首百年奋斗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回这壮丽山河和富足生活。

历史定格,英雄长眠。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触摸到先烈们跳动不息的脉搏,感受到他们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而奔涌的满腔热血。初夏时节,记者跟随清苑区苑桥村的张静霞老人,穿过绿油油的麦田,来到横卧在麦田之中的一处坟冢前,坟前刻有“张渤烈士之墓”几个大字的墓碑分外醒目。

“1948年11月22日,国民党守军弃城而逃,解放军进城,保定解放。而我的堂哥张渤却在11月16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没能看到保定解放……”张静霞老人眼含热泪手抚墓碑,话语中透出深深的遗憾。

墓碑的背面,刻满密密麻麻的小字:张渤 原名张静芝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革命烈士 日伪时期化名张友农 解放战争时期化名张弗飞 中共内部称其张渤(亦称张勃)祖籍河北清苑……

“张渤是我二伯家的二儿子,我们都叫他二哥。二哥牺牲时我才3岁,基本没什么记忆。大我11岁的二姐当时常去二哥二嫂家串门,知道的事情比较多。我长大后,二姐常向我提起二哥张渤的英雄事迹。”今年76周岁的张静霞说道。

“我家和张渤家住对门,我父亲和他从小交好,他还曾经救过我父亲一命。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讲张渤的故事,后来从村里老人和其他知情人那里,也打听到一些张渤参加八路军和打入敌人内部当地下党的事……”今年77岁的冯洪杰近年来通过各种关系,搜集了许多有关张渤烈士的生前事迹。

通过张静霞、冯洪杰的讲述,记者眼前渐渐挺立起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张渤。

张渤,1921年出生于清苑县苑桥村的一个贫寒家庭,家里靠租种几亩薄田为生。农闲时,父亲张学文往返于高阳、保定之间,贩卖土布贴补家用,后来在保定城里开办“全顺恒”布庄。张学文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督促张渤从小习文练武,要求他每天写1000个字、练10趟拳。1935年,高小毕业的张渤考入保定中学。在保定中学读书期间,张渤经常和进步师生一起,上街进行爱国宣传活动,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同时,他还和在北京读书的同乡史立德、李英儒等关系密切,常听他们讲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眼界大开,正义感和爱国情感更加强烈。

日寇侵占保定后,年轻的张渤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决心放弃学业,奔赴前线。当时,张渤新婚燕尔,妻子范素云百般不忍,父亲也担心他年龄小,执意不许他离家。但国难当头,国将不国,何以为家?他耐心做父亲和妻子的工作,“日寇侵我国土,无恶不作,凡有良心、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能置若罔闻。杀敌报国是每一个有志男儿应尽的职责,希望你们能支持我。”妻子深明大义,理解丈夫的心情,她瞒着公婆,偷偷回娘家借来100块钱,给张渤作路费,毅然送丈夫奔赴抗日战场。1938年春,张渤来到任丘县,找到时任冀中抗联会主任的史立德,参加了八路军,从此踏上了革命之路。

参加革命的张渤年轻机警又有文化,组织上对他十分器重,把他分配到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在这里,他接受了紧张、艰苦的军事训练。几个月后,又将他送到抗战学院继续学习。在抗战学院,张渤学到许多革命知识,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高。1938年秋,经教官胡萱芝介绍,张渤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张渤被分配到冀中军区17团,先后任9连、3连指导员,1940年初被调到冀中7分区政治部做民运工作,任冀中军工政治部民运部干事。不久,中央组织部派人从延安到冀中帮助工作,组织调查团,张渤被选调到该团,到定县、清苑、蠡县、定南等县进行农村调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41年春,民运部撤销,         (下转A2版)

相关新闻